粤剧名伶红线女:她的传奇从未老去

红线女(1924.12.27-2013.12.8),生于广州。红线女在去世前一天仍然在给学生上课。图为2013年11月27日,她听取毕业35年学生的特别汇报。

 

1951年,粤剧《一代天骄》剧照。

 

“昭君出塞无悲意,一曲荔枝天下知”。在岭南地区,没有人不知道红线女,不知道她的《昭君出塞》。甚至一度,全中国人民都知道红线女和她的《荔枝颂》。在国人心中,红线女,就是粤剧艺术的代名词。

 

2010年,当86岁的红线女穿着红色高跟鞋登上上海白玉兰奖终身成就奖的领奖台,跳步轻盈,笑声朗朗地说“我是18岁的红线女”时,谁也不会想到,3年后,这个美丽依旧、活力依旧的老太太,会这么快地离开我们。

 

一代粤剧名伶,表演艺术大家红线女,于12月8日晚8时40分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猝然病逝,享年89岁。而此前一天,她还在自己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给广东粤剧学校的28名学生亲自上课。因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这位粤剧艺术大师就这样突然走了。她给广东粤剧留下了“南国红豆”的千古佳誉,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倾国倾城的人生传奇。

 

人生的最后一刻

 

给了粤剧艺术

 

红线女的人生最后一刻,依然是给了粤剧艺术的。

 

12月7日,广东粤剧学校28名学生到红线女艺术中心上课,因为十天前,广东粤剧学校举行了1978届演出晚会,红线女为晚会亲笔题词“粤剧情系我心”,并且亲临现场观看节目。演出结束后,学生们都急忙去了后台卸妆。红线女心里想着给学生们做些点评,一看找不到学生,就约了他们7日见面。

 

那一天,学生们在红线女面前轮番表演,从咬字吐字到唱腔姿势,红线女一一点评。有时点评到一半,红线女还会亲自示范唱一段。点评结束,已经接近下午1点钟,学生们跟红线女合影留念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顾不上吃午饭的红线女腰有点不舒服,但精神却不错,两个多小时里不断地鼓励学生要努力成才,今后争取当粤剧舞台上的“角儿”。

 

授课结束后,红线女的弟子郭凤女告诉老师,她在8日晚上要举办一场慰问粤剧老艺人的演出。红线女听了很高兴,要了两张票,说:“这是好事,我一定过去看看。”但最终,郭凤女没能等到自己的恩师。

 

8日下午5时左右晚饭时,红线女感到心脏不适,被送至医院,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终宣告无效,最终告别了人世。

 

得知消息后,红线女身边的人几乎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红线女的得意门生、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知晓后哽咽不已:“太突然了。前天我还和她一起吃饭,她每天早上都会请学生喝早茶,聊得很开心。”

 

而就在11月30日,红线女还站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舞台上,参加广州粤剧团60周年志庆晚会,并演唱了她的经典名曲《荔枝颂》。结束时,红线女上台呼喊,“我今晚不是非常高兴,我是万万万万分高兴。”笑声响遍整个晚会。谁都没有想到,这是红线女的舞台绝唱。

 

从小燕红到红线女

 

出身粤剧世家的红线女,原名邝健廉,一个有着浓郁南粤文化气息的姓名。原籍广东开平县单水乡,1924年12月27日生。她的家庭是当地的大族,父亲邝亦膜在广州开设药材店(兼卖药酒),家境不错。红线女家族中有不少粤剧名伶,她也因此自小是个戏迷,对于话剧、京剧、汉剧、粤剧,都有浓厚的兴趣。

 

1938年,14岁的邝健廉随母亲赴香港,师从舅母学习,一开始艺名叫小燕红,后来因为喜欢“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和个中精神,改艺名为红线女。从此以后,这个名字成了中国艺坛的传奇。

 

抗战时期香港沦陷,红线女在广州认识了之后同为粤剧大师的马师曾,参加了他的剧团。1943年,在《刁蛮公主憨驸马》中,红线女因一次机会正式跃升为正印花旦。而此后,马师曾因教戏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红线女,并因此对她产生了情愫,而红线女对马师曾也颇有爱意。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1944年,红线女嫁给了比她年长24岁的马师曾,11年之后,两人离婚,但艺术上的合作却一直没有中断。

 

1946年,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再度定居香港。在香港的十年,她拍过近百部电影,是粤剧、电影双栖影星。逢到新片上映,观众祝贺她演出成功的花牌曾有三层楼那么高。

 

然而,就在她在电影艺术事业红极一时的时候,红线女却不甘做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上世纪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实践下,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红线女也就此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

 

1955年,受到新中国的感召,也为全国上下的戏剧改革、戏剧为人民服务的热潮所震撼,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极为优厚的物质待遇回到广州,自此之后为粤剧艺术奔走终生。

 

1956年,电影《原野》剧照。

1994年,红线女(右)在京演出《白燕迎春》。

 

终其一生为艺术

 

1966年“文革”开始,红线女受到迫害,离开了舞台,到广州扫大街,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次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

 

因为“文革”,红线女有十三年零两个月没有唱戏。“最初,他们把我关在省粤剧院三楼。后来,他们说你回家吧……回来后的工作还是拉大幕。养鸡也试过,一个人管3间养鸡房,500多只鸡。”红线女曾回忆。 红线女的一生演过200多个粤剧剧目,塑造过众多女性角色,汇成独特的“红派”表演艺术体系,是粤剧艺术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她对艺术的追求始终不曾停步,她曾拜梅兰芳为师,请程砚秋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改进《思凡》的唱腔,最终完成红派艺术的创造。“我还记得当年在天安门观礼台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遇见梅兰芳梅先生,他和我说,你的艺术很好,还是回来工作好。后来我拜梅先生为师,他的很多话直到今天我仍然记着,所以我现在也督促自己,能学多少是多少。”红线女曾回忆。

 

红线女终其一生对粤剧艺术进行着发展创新,并努力和其他形式融合。1984年,她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粤剧戏曲小调音乐会,这是中国戏曲艺人的首次个人演唱会,也是她在“文革”后首次登台。而后,她又尝试用钢琴、交响乐为粤剧伴奏。直到76岁的时候,红线女还为首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配唱,因为她希望能够让小朋友了解粤剧。

 

虽然已经多年没有登台演出,红线女的晚年却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粤剧艺术。在广州珠江新城的一栋艺术建筑里,一个集粤剧收藏、展览、展演等功能于一身的“红线女艺术中心”每天都在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是红线女一手促成的粤剧艺术中心。而在中国现存300多个地方剧种中,以在世的演员冠名的艺术中心,只此一家。

 

这里也是开展国内外艺术交流、学术探讨和培训粤剧人才的专门场所。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只要是对粤曲表现出喜爱之情的孩子和年轻人,红线女都愿意倾囊以授,以至于每逢周末,红线女艺术中心就成为粤剧新苗的乐园。

 

始终在求新的红线女说:“我学生不多,我对年轻一代要求不是要学我。”在这位艺术大家眼中,改革和创新是必需的,“不是现在,而是从很早开始,我就已经和我的同行们说,今天的一切,已经和过去有所不同。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继承,但也要改革创新,一定要有本剧种的特点,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

 

永不老去的传奇

 

无论如何,红线女的一生,和这个“红”字,始终不曾相离。

 

她是红极一时的一代名伶。她创造红派艺术,开辟了粤剧表演的崭新时代。她的“红腔”在高音域创造了难以攀登的高度,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她演过四大美女,也可以演让周恩来叫绝的革命女性。无论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是宫廷贵人、青楼妓女,都动人心弦。

 

在6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红线女不仅让粤剧“红腔”传遍大江南北,观众还遍及东南亚和美洲。连苏联和东欧的评委也被她的《荔枝颂》所征服,心悦诚服地送上“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金日成和胡志明更是点名要看她的表演。

 

因为红线女主演的一出里程碑之作《山乡风云》,周总理把“南国红豆”的赞誉给了广东粤剧。也因为红线女和她的丈夫马师曾,粤剧这个有着巨大地域障碍的地方剧种,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大剧种。

 

然而,一代名伶也好,电影明星也罢,红线女最终选择成为了一个红色艺术家。1955年,因为周总理的邀请,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电影事业,回到内地。毛主席给她题字说:“活着、活着、再活着!要做人民的红线女!”她放弃了曾经的显赫,只带回一颗那个年代特有的赤子之心。

 

她几乎拿遍了一个艺术家可以获得的所有荣誉。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终身成就奖、联合国的“杰出艺人奖”,都只是其中之一。这些年,满头华发的老太太依然还在四处接受荣誉,并呼吁大家“多帮帮粤剧”。

 

2008年,红线女来到上海,为云集整个广东粤剧界精英阵容的经典现代戏《山乡风云》来沪参演艺术节“摇旗呐喊”。那一年,和红线女相识多年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都赶来和好姐妹一叙旧情。那一年,她对上海的记者说,“我现在83岁(注:距离84岁还有2个月)了,很多人觉得我离开了舞台就离开了粤剧。但我想告诉关心我的人,我还在干粤剧,我这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粤剧。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我喂鸡的时候,我都是一边喂一遍走圆场、练水袖。因为我相信最困难的时候都会过去的,而事实上,困难的时候确实最终过去了。”

 

2010年,她在上戏剧院的舞台上领奖,一双红色高跟鞋分外耀眼。八十几岁的年纪,依旧可以把年轻的晚辈主持人白燕升耍得团团转到找不到方向,然后当众哈哈大笑。唱起《荔枝颂》时,依旧是震撼当场、声线绕梁不减当年的高腔。她笑称“我是18岁的红线女”时,全场都会心地笑、鼓掌,大家由衷觉得台上的老太太属于一段传奇——风华绝代,青春不老。

 

红线女爱穿红色。见过她的人都会感慨,她的美,她的年轻。无论何时,老太太总是一头华发,映衬着白皙的面容,红框眼镜下依然是顾盼生姿的眼睛。

 

在儿子马鼎盛看来,“我母亲对艺术的奉献和她的爱国情怀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她才能这么热爱粤剧艺术。”也许,正因为有一颗对艺术和民族的赤子之心,红线女和她的传奇一样,其实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