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压大陆配偶,民进党刻意升高两岸对立对抗

编辑:左妍冰|2025-04-17 11:57:15|来源:海峡导报

近期,民进党当局处处针对大陆配偶,台湾地区移民事务主管部门8日表示陆配群体需要规定期限内补交“丧失原籍证明”相关文件,否则将面临撤销居留权及除户处分,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岛内各界指此举是对广大陆配的政治打压,进一步撕裂了台湾社会。

 

民进党当局在处理陆配的居留权及居民身份上存在明显的“双标”。根据现行台湾地区有关规定,来自其他地区的配偶通常需要等待4年即可取得居民身份,而陆配则需要等待6年,这种差异化政策不仅是赤裸裸的歧视,更是民进党当局“政治操弄”的典型体现。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频繁加大对陆配的限制,这几天甚至还有亲绿社团提议将陆配取得台湾地区身份证件的时间,从现行6年延长至8年。而在陈水扁时期,甚至提出过更极端的提案,企图将陆配取得台湾地区身份证件的期限从8年延长至11年。这些差异化的政策安排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制度化手段,对陆配实行歧视、排斥和打压。这种排斥不仅体现在台湾地区相关规定的文本中,也贯穿于具体的行政实践中。即使陆配在台湾生活多年,他们的身份和居住权仍然受到限制,并且在实际生活中面临诸多制度化的歧视。

 

除了在身份和居留方面的歧视,民进党当局对陆配在言论上的压制也不容忽视。陆配群体长期面临不合理的政治审查和社会排斥。3月11日,民进党当局更是以涉嫌在网络上“宣扬武统”为由,撤销刘振亚的在台居留许可,并勒令她限期离台。刘振亚虽然通过各种渠道对台当局的无理举动进行了抗争,也得到了来自岛内部分群体的声援,但仍然无济于事。25日,刘振亚被迫告别3个子女返回大陆。

 

民进党制造的舆论暴力是台湾社会对陆配群体歧视的又一表现形式,尤其是在媒体和公众舆论中,陆配群体长期被污名化为“异类”和“政治威胁”。绿营媒体及支持民进党的网红和社交平台,常通过负面标签如“大陆新娘”“洗人口”等,污名化陆配。通过这些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术语,陆配被刻意塑造为与台湾社会格格不入的“他者”,甚至被污蔑为“潜在的安全威胁”。这种语言暴力不仅攻击了陆配,也延伸到他们的子女,制造了更广泛的社会隔离和排斥。

 

在台的陆配群体本就如履薄冰,民进党当局却依然没有放过他们。对于急需凝聚“反中”共识,以打压政治对手、缓解自身政治困境的赖清德而言,这个岛内“最弱势群体”无疑是其“政治大棒”敲打的最合适目标。

 

岛内亲绿网红沈伯洋、曹兴诚、“八炯”等蝇营狗苟之辈配合赖清德,“拿着放大镜”在岛内四处寻找所谓的“在地协力者”,曝光陆配个人信息的同时,还对他们实施网络暴力甚至人身攻击。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驱逐这些陆配“杀鸡儆猴”威压台湾民众,塑造“亲大陆的人没有好下场,亲绿才是唯一的选择”的认知。长此以往,岛内的“寒蝉效应”只会进一步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更会遭到根本性的破坏。

 

从历史和法理角度来看,两岸同胞本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形成的血肉联结不会中断,民进党当局的行径,不仅违背两岸人民的历史纽带,更践踏了两岸关系的法理基础。民进党当局通过边缘化陆配群体,为“两岸互不隶属”的“台独”叙事铺路。这种政策不仅影响陆配群体的合法权益,还可能成为推进“法理台独”的具体步骤。

 

因此从民进党当局推行要求大陆配偶补交“丧失原籍证明”的操作来看,其背后的政治动机不仅在于削弱两岸民间的联系,还意在强化“反中”情绪来掩饰其“台独”主张,这进一步推动了台湾社会的分裂。

 

更值得警惕的是,民进党这种政治操弄必将对台湾社会造成长期危害。煽动“反中”民粹情绪或许能暂时迎合其基本盘,但从长远来看,这只会进一步撕裂台湾社会,破坏两岸交流合作的基础。最终,苦果仍由台湾普通民众承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