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忆黄埔百年峥嵘,铸民族团结之魂 ——“不忘初心,继续奋斗”,记内蒙古黄埔同学会发扬爱国传统,促进祖国统一
中国台湾网5月9日讯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曲调慷慨激昂,歌词催人奋进,这首黄埔军校校歌,是怀抱革命理想的黄埔军人心中,永不褪色的旋律。
资料图:黄埔校歌曲谱。(来源:网络)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一个世纪前的1924年,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岛创建“陆军军官学校”,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旧址校门。(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柏涛 摄)
一批批为追求民族富强、国家统一的热血青年走进黄埔、投身革命,其中更不乏从祖国北疆走出的少数民族青年。白海风、荣耀先就是黄埔一期中的两位蒙古族学员,他们为祖国北疆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
白海风:组建蒙古族抗日武装,曾获毛主席在延安接见
资料图:黄埔军校一期学员白海风戎装照。(白燕提供)
“我的父亲是白海风,是黄埔军校一期二队的。当年他投考黄埔军校,开启了革命生涯。”88岁的白燕教授是黄埔一期学员白海风之女,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内蒙古大学任教。
“当时北京地区的中共党组织推荐了包括我父亲白海风在内的四位蒙古族同志投考黄埔军校。他们去之前就拿到介绍信,有中国国民党北方五省党部的介绍信,也有中国共产党内部的秘密介绍信。其余两人因故未能入学,因此黄埔军校的蒙古族一期学员,只有我父亲和荣耀先先生两位。”白燕对中国台湾网表示。
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国共两党大批精英及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纷纷汇聚于黄埔。很快,随着革命形势和时局的变化,因革命工作的需要,白海风、荣耀先等一众黄埔一期学员迅速毕业,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
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委托和安排下,白海风回到北疆地区开展北方民族地区的革命工作。在“百灵庙起义”中,白海风成功为我党组建蒙古族抗日武装力量,多次抗击日军和日伪军进犯。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白海风之女、88岁的白燕受访。(中国台湾网记者 吴晓龙 摄)
“就觉得好不容易,有这么一支以蒙古族为主的部队建立起来了,不应该让它散了。那时日本人已经侵占东北,后来大家商议,得有人牵头把这支部队张罗起来,因为我父亲白海风是黄埔一期学员,对此责无旁贷,他的军事生涯,也就是这么开始的。”白燕回忆道。
白燕曾听父亲白海风讲述,1938年5月份,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接见了乌兰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和白海风,询问了这支以蒙古族为主的抗日武装(后称为“蒙旗独立混成旅”)的由来、现况等等,并对他们指示说,要在蒙汉民众中做大量工作,搞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荣耀先:书生变武夫,蒙藏学校培养的首个蒙古族中共党员
一百年前,与白海风一起投身大革命浪潮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也是黄埔一期学员,他是“五四爱国运动”蒙藏学校学生爱国示威游行的组织者之一。后经蒙藏学校和中共北方党组织的委派,回到北疆地区做招生工作。
矗立在荣耀先故居的荣耀先戎装塑像。(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鑫 摄)
“(我的曾祖父)带着这20多个(蒙古族)年轻人,来到北京蒙藏学校学习,李大钊知道后非常高兴,称赞他(荣耀先)立了大功,而这批蒙古族青年,逐渐成长为第一代蒙古族共产党员。”黄埔一期学员荣耀先曾孙女、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荣如侠说。
“一介书生变武夫,黄埔熔炉炼金喉。紫袍玉带非吾事,仗剑高歌舞一同。”荣如侠对中国台湾网表示,在黄埔军校接受军事熏陶和教育后,荣耀先终于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人,全心全意为国家解放,为民族尊严而战。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荣耀先曾孙女、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荣如侠朗读荣耀先生前诗作。(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鑫 摄)
正如诗中所写,荣耀先弃笔从戎,以民族大义为己任,投身二次北伐,牺牲时年仅32岁。2023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认定,荣耀先是蒙藏学校培养的第一个蒙古族中共党员。
不仅有白海风和荣耀先,新中国成立前后,还有数以百计的黄埔学子扎根在祖国北疆这片广袤的热土之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一直是浸在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血液中的红色基因。
资料图:黄埔军校内蒙古同学会于1989年4月7日在呼和浩特成立。(内蒙古黄埔同学会提供)
1989年4月7日,黄埔军校内蒙古同学会在呼和浩特正式成立。成立之时,自治区共有黄埔军校同学304名,他们继承发扬爱国光荣传统,为联络身在台湾的黄埔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做出大量贡献。
如今,尚有三位健在的黄埔老人生活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他们都已至耄耋之年。谈起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学子生涯和投身革命的光荣岁月,老人们都记忆犹新。
关若杉: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一辈子跟党走
“过去咱们在(黄埔军校)学习时,我经常称这一段为残酷的训练,两头不见太阳,从早晨的4点到晚上的10点,早晨的4点,天还没亮,起来就做早操。在军校里头,训练是严格的。”
95岁的关若杉是黄埔军校二十三期学员、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目前生活在呼和浩特。1949年,关若杉随部队起义,毅然加入到革命队伍,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一员。1958年,他响应党的号召,从辽宁沈阳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支援边疆建设。
黄埔军校二十三期学员、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95岁的关若杉。(中国台湾网记者 吴晓龙 摄)
“我受到党的教育和关怀,大半辈子我都跟着党走。今天我们(国家)的进展,那是从未有过的,看着我们国家光辉璀璨、烂漫的现实生活,飞跃地向前迈进,虽然自己年龄大了,但是能赶上今天的现实,在耄耋之年已经十分可贵了。”关若杉激动地说道。
刘诚甫: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誓言一生为国奋斗
96岁的刘诚甫也是黄埔军校二十三期学员、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目前生活在包头。
黄埔军校二十三期学员、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96岁的刘诚甫。(中国台湾网记者 吴晓龙 摄)
“我到了学校(黄埔军校)里就入伍训练,三个月以后,分科时到炮兵科、炮兵大队,到了成都西较场。”刘诚甫对中国台湾网表示。
成都解放后,刘诚甫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又随部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说自己从未忘记当年入学黄埔军校时许下的誓言,愿一生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
2020年,刘诚甫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刘诚甫于2020年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鑫 摄)
到朝鲜后,刘诚甫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炮兵团一营。“(入朝作战)都是为中华民族奋斗,我脑子里头没有其它杂念,就是为国家、为人民,始终抱持着这样的宗旨。”
王培基:曾经投身军旅的热血爱国青年,90岁高龄徒步爬中山陵
94岁的王培基于1948年在甘肃兰州考入黄埔军校二十三期辎重科,现为内蒙古民革成员、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目前也生活在包头。
黄埔军校二十三期学员、内蒙古民革成员、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94岁的王培基。(中国台湾网记者 吴晓龙 摄)
虽然双耳已近失聪,但王培基唱起黄埔军校校歌时,声音依然慷慨激昂、浑厚有力,仿佛又回到了70多年前,那个投身军旅的热血爱国青年。
在采访中,王培基对中国台湾网说,他仍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几年前,和家人到江苏南京旅游时,王培基还曾徒步爬上有392级台阶的中山陵。
一日黄埔人,终身黄埔魂。
“爱国、奋斗、民族团结”的黄埔精神影响了黄埔学子的一生,不论年轻还是皓首,黄埔精神始终如一,代代传承。
内蒙古黄埔后人:为北疆建设、两岸统一、民族团结默默奉献
如今,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黄埔后人们,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在教育、环保、政法、文艺、城市建设等领域中为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默默奉献。
黄埔军校九期学员高宪岗之女、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中国环境报》前驻内蒙古记者高燕茜。(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鑫 摄)
高燕茜是黄埔军校九期学员高宪岗之女、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她退休前曾任《中国环境报》驻内蒙古记者,一直致力于自治区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工作,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耕耘,让高燕茜荣膺“地球奖”。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我的工作与环保联系在一起,也是自治区推进环保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天道酬勤,我最终获得地球奖,同时能作为中国媒体代表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觉得很荣幸。”高燕茜表示。
黄埔军校四期学员荣崇仁之孙、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前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奥奇手持祖父荣崇仁戎装照。(中国台湾网记者 吴晓龙 摄)
奥奇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荣崇仁之孙、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文联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民族干部,奥奇始终关注着以黄埔精神为纽带的两岸各领域交流。
“我是一名蒙古族共产党员,应该带头牢牢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国家各民族同胞一定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奥奇表示。
黄埔军校内蒙古同学会建立之初,就一直把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己任。身为黄埔后人和同学会会员,奥奇也很关心两岸关系的发展。
他呼吁,两岸还有很多黄埔学子及其后人,建立黄埔同学会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以此为桥梁联系在一起共促祖国完全统一,“两岸黄埔人、两岸各民族同胞,我们都是一家人。”
与奥奇一样,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黄埔后人继承先辈遗训,都心念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黄埔军校高级军官学习班洛阳分校五期学员满存生之子、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满宏。(中国台湾网记者 吴晓龙 摄)
满宏是黄埔军校高级军官学习班洛阳分校五期学员满存生之子,退休前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任职,担任过呼和浩特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2021年,他又被内蒙古自治区推选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黄埔后人血脉相承、义不容辞,一定要为两岸和平统一、民族团结作出应有贡献,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并继续传承下去。”满宏说道。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荣耀先玄孙女、“95后”基层社区干部荣钰。(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鑫 摄)
“95后”的荣钰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荣耀先玄孙女,目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从事基层社区服务工作。
荣钰从小读着先辈的事迹长大,荣耀先的革命故事是她生活和工作的座右铭。“在我心中,高祖父荣耀先是一位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人,我永远以身为黄埔革命后代为荣,会牢记先辈嘱托,继续在基层为各民族同胞服务。”
黄埔军校四期学员荣尚义(勇夫)之孙、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干部宝音图。(中国台湾网记者 吴晓龙 摄)
“我爷爷荣尚义(勇夫)毕生的革命经历,从小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如果对我爷爷荣尚义说一句话,我会说,爷爷,我们后辈儿孙一定继承您的遗志,继续为祖国统一、为民族团结努力奋斗。”黄埔军校四期学员荣尚义之孙、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干部宝音图表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忆黄埔百年峥嵘,铸民族团结之魂。
曾经,以“爱国、奋斗、民族团结”为核心的黄埔精神,在内蒙古自治区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历经百年而弥坚的黄埔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代表们表示,作为黄埔学员和黄埔后人,要身先士卒,发扬“蒙古马”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为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