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快到了,大家想好吃哪种粽子了吗?

编辑:马晓叶|2023-06-19 12:35:48|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我是台湾学子,现在在北京求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就拿美食来说,还有几天就过端午节了,东西南北各式粽子又要集中出现在大家的视界里,我很想用闽南话问候大家一句“食饱未?”对了,就是“吃了没?”的意思,北京人也经常这样打招呼的。我觉得,逢年过节,结合传统文化与时令节气吃特殊的食物,能让人想着去探究食文化背后的意涵,也会让人有意识地搜集与烹饪应景的食材,为日常生活添姿添彩。

 

说起粽子,我特别想知道大家的喜好:爱吃咸粽子还是爱吃甜粽子?是喜欢沾白砂糖还是喜欢沾酱油?包粽子时用什么植物的叶子?粽子里的馅料是放红枣还是放鸭蛋黄?据我查阅的资料显示,唐代的时候,民间端午食粽的习俗已经十分成熟了。唐玄宗就说过“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大文学家温庭筠也说过“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可见,对于“九子粽”,他们都表现出了特别的喜好并盛赞不已。唐代诗名很盛、交游甚广的诗人姚合那句“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告诉我们,唐朝的时候,人们端午节划龙舟时会在船头挂上粽子。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对粽子有过这样的描述“五色新丝缠角粽”,非常形象地告诉人们当时大家喜欢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来缠绕粽子。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东坡说“时于粽里见杨梅”,令人们耳目一新:“蜜饯粽”!多么新鲜的吃法。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人包裹粽子的粽叶种类越来越多了:菰叶、箬叶、芦苇叶……,馅料也更丰富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端午节又快到了,大家想好吃哪种粽子了吗?

 

说完了古代,我想聊聊现代,对比一下台湾地区的粽子和大陆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的粽子。从粽子品类上讲,台湾人吃的粽子有怀旧肉粽、蛋黄粽、菜粽、艾草粽、五香肉粽等。当然在台湾,人们通常只是将粽子简单地分为“南部粽”与“北部粽”。南部粽,是指台湾南部平原地区特有的粽子,用黄灰色的平板叶将一小撮糯米固定在一起,包裹上红糟肉、花生,沾着辣椒酱吃。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那个年代,是从福建传到台湾的一种食文化。北部粽,是指台湾北部地区,也就是冈山、林口、中坜、桃园特有的一种粽子,先用碱水、苏子油洗过新鲜的嫩竹叶,馅料有猪肉、香菇、蛋黄、花生等,其中以猪肉为主,味道丰富浓郁。北部粽的来源可复杂了,据说是明清时期移居到台湾的福建人、广东人共同发明的。

 

在台湾,粽子并不是节令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的小吃。我家住在台南,中餐或晚餐时段,经常去菜市场或路边小摊买肉粽或者“菜粽”。菜粽是素食者吃的粽子,馅料只有糯米加花生,吃的时候沾着香菜、花生粉和甜酱油膏。

 

来到北京,我发现北京人吃粽子的习惯与台湾不太一样。在北京,人们吃粽子更多是集中在端午节前后,为了尊崇和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北京居然有许多甜粽子!这让我很吃惊。北京的粽子有豆沙、蜜枣馅料的,还有鲜肉馅、鲈鱼馅、莲蓉馅等多种口味。咸粽搭配酱油、花生酱、香葱等佐料,甜粽沾白砂糖。

 

总而言之,每到端午节来临,吃粽子就成了两岸同胞的共同话题。粽子,除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饮食瑰宝,也是两岸同气连枝、同根相连历史血脉的文化载体。今年的端午节又快来到了,大家想好吃哪种粽子了吗?(作者:郑庭绎)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2023-06-05
展开全文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来自海峡两岸的龙舟队在开幕仪式上(无人机照片)。

 

当日,2023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暨第十六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在厦门集美龙舟池启幕。来自海峡两岸的47支龙舟队伍在竞赛中享受龙舟竞渡的活力、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共有约500名台胞参与赛事。

 

除赛事之外,本届龙舟文化节以“两岸一家过端午,百年学村赛龙舟”为主题,融合龙舟文化、学村文化、闽南文化,还同期举办海峡两岸(集美)端午文化论坛、集美(端午)诗歌节等活动。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开幕仪式上嘉宾为海峡两岸龙舟赛进行龙舟点睛仪式。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来自海峡两岸的龙舟队在福建厦门集美龙舟池里竞渡。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来自海峡两岸的龙舟队在福建厦门集美龙舟池里竞渡。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参赛龙舟队鼓手为海峡两岸龙舟赛开幕仪式的舞台演出鼓掌。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来自海峡两岸的龙舟队在200米直道赛中向终点冲刺。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在福建厦门集美龙舟池,来自海峡两岸的龙舟队竞渡争先。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龙舟爱好者和游客在2023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现场体验旱地龙舟比赛。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厦门小学生在2023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活动现场体验舞龙。

 

福建厦门:两岸一家过端午 百年学村赛龙舟

 

6月3日,来自台湾的张宇琛(右)是第四次来参加集美龙舟赛,对比赛场地集美龙舟池“既熟悉,又亲切”。

收起全文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饼筒,一卷家乡味

2022-06-08
展开全文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饼筒,一卷家乡味

 

“第一筒,惊为天人;第二筒,欲罢不能;第三筒,奈何胃小。”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台州有着无数令人垂涎的美食,而海纳百川般的“食饼筒”便是其中最难忘的一味。

 

01

 

记忆中的味道

 

一口锅锅,手抓一团面糊,不到一分钟就糊出一张柔软透明大小一致的饼皮来,由于饼皮是用麦粉做成的,因包裹馅料呈圆筒状,因此当地人称为“食饼筒”。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饼筒,一卷家乡味

 

新鲜的海鲜、时令的蔬菜、爆炒的生姜肉丝,把饼皮平铺在桌面上,均匀的铺上食材,各种馅料每一样都放一点,软嫩的饼皮包裹着众多的食材,把香味锁在里面,就像是把家乡美好的味道都锁在记忆里。然后,双手握紧往嘴里送一大口,那个滋味,只能用一个妙字来形容!

 

台州食饼筒这种神奇的食物,起于晋唐,盛于南宋,普及于明清,从立夏延伸端午,然后普及四季节候。而在台州各地,它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在仙居、路桥、黄岩叫做“食饼筒”,临海人叫它“麦油脂”,在温岭叫做“席饼”,天台人则叫它“饺饼”或“五虎擒羊”,在三门它又是“麦焦”,到了玉环则成了“锡饼”。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饼筒,一卷家乡味

 

吃食饼筒,吃的是热闹,图的是团聚。

 

如今,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等节日,基本上台州家家户户都会做食饼筒,这也成了这方水土人们记忆中独特的家味道。

 

02

 

卷出来的民俗风情

 

刚过去的端午,是台州人阖家团聚吃食饼筒的节日。

 

小小庭院之中,摆上一张大桌,一大家子人和乐融融地围拢在一起。白的豆腐,黄的蛋丝,青的豆芽,红的炖肉;生姜炒肉丝,芹菜炒鱿鱼,还有干蒸的贝类、鱼肉、虾仁……十样八样不嫌多,无论是什么食材,那张薄薄的饼皮都会一齐将它们包容。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饼筒,一卷家乡味

 

“最好的食饼筒永远是包的鼓鼓囊囊的,几乎要把馅都撑出来,胃口不大的女孩子,吃一个肚子就饱了。”台州作家王寒写过《食饼筒》,她说:“与小桥流水的春卷不同,食饼筒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霸气,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当然,还带着几分与吾乡剽悍民风相匹配的莽汉气质,蓬勃而健旺。”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饼筒,一卷家乡味

 

台州

 

山海相衔,从南到北,

 

人们的情感全然汇聚在

 

一枚鼓鼓的食饼筒中,

 

这个美食界的集成者,

 

承载着历史,走向未来。

 

(海峡飞虹转载自浙台头条公众号)

收起全文

在金台胞台属“穿越”千年 共度宋韵端午

2023-06-14
展开全文

在金台胞台属“穿越”千年 共度宋韵端午

 

在金台胞台属共度宋韵端午(图片来源:金华市台办)

 

中国台湾网6月14日讯 着宋韵服饰、听曲儿、点茶、做果子,6月13日,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台湾师生和其他在金台胞台属50余人在婺州古城实现了“穿越”之旅,沉浸式体验宋韵端午的传统文化习俗。

 

“古琴声悠悠绵绵,古风布展宋韵十足。置身其中,仿佛瞬间穿越回宋朝。”换装完毕后,来自台湾南投县的台青汤小云就迫不及待地想体验一把宋式生活的食、雅、趣。“点茶时分七次注水击拂,点好的茶汤上面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茶汤泡沫,在此基础上,用毛笔蘸取茶膏作画……”随着茶艺师的演示,汤小云动手学着“点茶”,虽不及老师的精致,但也点出了一杯独特的茶。

 

婺剧脸谱、八咏楼、茶花、双龙洞,带有金华“城市腔调”的南宋古法米糕也赢得了台胞台属们的青睐。“南宋古法米糕不只是简单的米糕,它还结合了古法制作和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做法相当繁复。”南宋米糕非遗传承人鲍继斌一边给大家讲解古法米糕的历史,一边制作。洗、烘、研、蒸、摊,到最后的压模成型,一个个印有金华元素的古法米糕就制成了。“一口咬下,唇齿生香。”来自台南的蔡贵雪说。十多年前蔡贵雪的丈夫来到金华经商,对于她来说金华就是第二故乡,疫情三年,使她阔别金华三年,再一次回到婺州大地,“金华对于我来说就是家,回家的感觉真好。”

 

据悉,此次活动是金华市台办“宗情粽谊·金彩一家”端午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台湾网、金华市台办联合报道)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