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技手段促进大湾区法治协同发展,推行柔性司法构建国际化诉讼服务体系——走进深圳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
2022年7月6日,深圳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以下简称“审判中心”)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揭牌成立,标志着全国首家实行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家事案件集中管辖的审判中心正式运行。
审判中心位于龙华区民塘路,毗邻深圳北站,紧邻多条地铁线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设施便利。记者在旅行服务平台上查询到,从香港西九龙抵达深圳北站,最快一班高铁只需14分钟。
龙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师玮近日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审判中心运行以来,积极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加强跨境婚姻家庭及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力度”的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建立包括在线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电子送达等一站式跨境家事诉讼“云平台”,最大限度地便利港澳台和外籍当事人参与诉讼。
4月18日下午,记者在审判中心见证了跨境家事案件的“云审理”。在一起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案件中,原告系孩子父亲,是在深圳工作的中国人,被告是泰国人。原告代理律师到场参与庭审,被告代理律师在线应诉。经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等环节,法官判令孩子由经济条件较好的男方抚养,女方按月支付抚养费。宣判后,原告代理律师何鹏超说,从立案到开庭,整个案件的线上办理流程便捷高效,法官对法律的解释适用也清楚明了,让他对后续代理类似的跨境家事案件增添了信心。
同天下午,另一起涉港同居关系析产纠纷案件在审判中心“圆桌审判庭”审理,原告系在深圳工作的香港居民,与其代理律师到场参与诉讼,被告代理律师也到场参与诉讼。尽管法庭没有当庭宣判,但原告告诉记者,对审判中心的印象良好。“法庭环境舒适、不压抑,和法官的沟通也很顺畅。”被告代理律师茆兆志也认为,圆桌审判庭的设计体现出柔性解决家事纠纷的司法理念,审判中心的“云平台”和硬件设施也彰显国际化。
据师玮介绍,深圳地区经济发展快,国际化水平高,人员跨境交流频繁,涉外涉港澳台家事案件数量逐年攀升,以离婚、继承、抚养为主要类型,具有审理难度大、审判周期长、域外法查明难、域外送达成功率低等特点。审判中心成立前,此类案件分散在各区法院处理,易出现效率低、裁判标准不统一的情况。
“通过搭建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审判中心,不仅有利于高效、妥善化解各类涉外涉港澳台家事纠纷,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也有利于构建国际化诉讼服务体系,打造立足深圳、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家事审判平台。”师玮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审判中心已受理跨境家事案件445件,涉及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涉港家事案件占72.8%。目前,审判中心结案198件,其中16件为判决结案,调撤结案182件,调撤率为92%。
在师玮看来,相较于商事纠纷,家事纠纷解决起来更为复杂,对法官定纷止争的能力要求也更高。“一些家事案件涉及财产权分配的同时,还涉及人身权益。人身权益很难量化,但又事关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所以既需要我们公正、高效地化解纠纷,还需要我们在纠纷处理过程中体现司法的温度和情怀,从而更好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减少由于纠纷调处不利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师玮说。
记者注意到,审判中心除了三个审判庭,还配备了符合家事纠纷当事人情感需求的心理评估室、单面镜观察室、减压室、妇联婚调室、亲子陪护室和母婴室等8个功能室。
法官赵曼琪告诉记者,考虑到家事纠纷的当事人有时情绪会比较激动,审判中心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还为当事人在减压室准备了音乐按摩椅、拳击沙袋,鼓励其主动进行情感宣泄和释放。“在等待案件调处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在亲子陪护室陪孩子玩玩具、读绘本。母婴室也随时为有需要的当事人、法院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她补充说道。
师玮表示,随着疫情放缓,以及年初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审判中心的收案量预计将继续攀升,如何强化跨境婚姻家庭及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进一步完善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机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和司法认同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重点工作。
“审判中心已搭建跨境家事域外法查明平台,既可为法官高效适用域外法提供指引,也可为当事人了解不同法域的相关规定提供更多便利。”师玮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选任港澳台地区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及外籍调解员,探索引入公证力量参与家事调查,不断完善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机制。”
此外,师玮告诉记者,审判中心还将继续与妇联、工会、儿童保护组织和志愿者携手,创新拓展跨境家事纠纷调解方式,并加强跨境家事审判司法交流合作,提高内地与港澳地区判决承认和强制执行的效率,解除港澳台同胞及外籍人士学习、工作、生活、创业、投资的后顾之忧,让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大湾区法治发展全过程,持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中国日报电 记者 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