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超级工程 道出李冰石像上“珍水万世焉”的千古智慧!
都江堰堪称“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这项超级工程是如何建造的?
49年前出土的李冰石像上
记载的“珍水万世焉”有何寓意?
3月22日—28日是“中国水周”
一同探寻古人的智慧↓
源自古代的水利工程
成就了美丽的园林风景
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
使成都成为“天府之国”
宜居城市,山水相依
源自古代的水利工程
成就了美丽的园林风景
如今,都江堰依然灌溉着
成都平原肥沃的农田
这一水利工程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共同记忆
49年前出土的李冰石像
揭开“珍水万世焉”的治水之道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西部
山清水秀,历史悠久
“天府之国”称号的背后
离不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2000多年前,李冰到成都担任郡守
修建了近乎神话般的存在都江堰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巧妙衔接
岷江水分为内外二江流经成都
以最小的工程量
巧妙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等
一系列技术难题
勤劳智慧的蜀地人民
创造出具有都江堰特色的
四大传统堰工技术,沿用至今
成为见证中国治水科学
不断进步的“活文物”
1974年,在安澜索桥迁建工程中
李冰石像被发现
如今,这尊石像伫立在伏龙观
李冰石像雕刻于东汉建宁元年
即公元168年
考古发现李冰石像上的铭文
“蜀郡李府君讳冰”
佐证了有关李冰的记载
李冰石像上还刻有五个字
“珍水万世焉”
这是李冰的生态治水理念
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永续发展的
千古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非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李冰之后,代不乏人
伏龙观前有一条堰工道
为纪念12位治水建堰的先贤而建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
为确保这项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
历久弥新,持续发挥效能
先贤建立了哪些管理维护的制度?
哪项制度影响深远?
2000多年前的超级工程成就
了“天府粮仓”的荣耀
都江堰灌区
作为古人治水兴水的典范工程
滋养着千万亩良田
成就了“天府粮仓”的荣耀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
都江堰建成100多年后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
对李冰建堰之功给予高度评价
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
更是这样记载
得益于都江堰的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
都江堰水利工程
利用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
在广袤大地上
形成密如蛛网的自流灌溉渠系
新中国成立后,水的“尽头”不断延伸
开启了都江堰灌区新纪元
一系列闸群接续兴建
都江堰灌区在遗产保护中传承、发展
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灌区
然而,在水肥土沃的“天府之国”
仍然有一片十年九旱的地区——
川中老旱区
为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国家累计投入80.78亿元
在都江堰灌区内
兴修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打造了一条总长156.18公里的“人工天河”
引一渠清水,润一方良田
2021年7月6日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标志着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
都江堰灌区再次扩容
“珍水万世焉”
尊水爱水护水
共同保护水资源
守护健康、多样性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