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捍卫“九二共识” 持续推进两岸交流

编辑:马晓叶|2022-11-02 11:05:31|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海基会)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通过反复协商沟通及函电往来,最终形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开启了两岸交流合作沟通的新阶段。在“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两岸实现了全面直接的双向“三通”,迎来了大交流大合作的和平发展阶段,同时积极探索两岸和平统一之路。

 

坚决捍卫“九二共识” 持续推进两岸交流

 

“九二共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1949年之后,两岸双方的政治分歧始终未能解决。在国家统一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两岸能够通过协商方式,正式确认双方的政治定位——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也就是“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达成这一共识,为探索用和平方式化解政治分歧进而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应该说,这是两岸中国人的大智慧,是难能可贵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推进同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展开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表明,“九二共识”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仍将是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

 

然而,如此重要的“九二共识”目前却面临着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无底线挑战,因此,捍卫“九二共识”刻不容缓。“九二共识”达成以后,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就在不停地污蔑和攻击“九二共识”,特别是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后,始终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当局对“九二共识”的歪曲和否定,严重侵蚀了“九二共识”在岛内的社会基础。“台独”势力还极力鼓吹分裂,甚至在美国等外部势力的操纵下,再度掀起“台湾地位未定论”,鼓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互不隶属”的谬论,归根结底就是要全面否认“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民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严重干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我们必须予以迎头痛击。

 

坚决捍卫“九二共识” 持续推进两岸交流

 

2008年6月13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就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签署协议。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九二共识”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三十年的历史证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台海局势就能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就能向前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益;反之,台海形势就会紧张动荡,两岸关系就会停滞倒退,台湾同胞利益必定受损。所以,我们不能任由“九二共识”被抹黑、被攻击、被污蔑、被歪曲。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主导权、主动权,深刻揭示否认、歪曲“九二共识”的危害,坚决捍卫“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夯实台海和平稳定和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让“九二共识”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实现祖国最终统一的进程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李振广)

30年前“九二共识”是如何达成的?

2022-09-15
展开全文

“说实在的,我们这些人当时还是没有应对西方‘舆论战’那种经验,写东西只想着准确。起码我自己当时就没有想到,怎样把它写得朗朗上口。”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孙亚夫说。

 

今年是“九二共识”30周年。如今,孙亚夫还能脱口而出海协会对“九二共识”的概括:两会(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他认为,如果一定要给它一句简短上口的概括,或许可以叫做“各表坚持一中”。“坚持”两个字不能漏,因为不管如何“各表”,都不能离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

 

“形势比人强”

 

要理解“九二共识”,就不能不从1990年七八月间的两起惨案说起。

 

1990年7月22日清晨,被台湾当局遣返的25名私渡者死于搁浅的渔船中。8月13日,台湾当局遣返“闽平渔5202号”途中,押送的军舰与渔船相撞,再次造成21名被遣返人员遇难。

 

不到一个月相继发生两起惨案,台湾岛内舆论大哗。台湾当局只能想办法与大陆有关方面协商解决,地点选在金门。

 

9月12日,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乐美真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理事身份与台湾红十字会秘书长陈长文签署了合作遣返协议(“金门协议”),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分别授权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份书面协议。

 

乐美真在接受台湾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台湾问题是“形势比人强”。

 

的确,在海峡两边,形势发展都很迅速。

 

从10月7日开始,在一个多月里,台湾相继成立了三个与大陆事务相关的新机构:“国统会”、“陆委会”和以民间团体形式出现的“海基会”,构成了由决策到执行的“一条鞭”体系。

 

12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对台工作会议,这是1949年以来首次全国性对台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合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台办很重视台湾海基会的成立。为了与海基会打交道,台办新设了综合局,由邹哲开任局长,归唐树备领导。

 

1991年4月,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陈长文率大陆访问团“拜码头”来了。

 

4月29日,唐树备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陈长文一行,在交谈中提出了五项原则,其中核心的一条是“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陈长文听后有些错愕,他说,海基会是来谈事务性问题的,没有被授权谈政治性问题。

 

当年11月,陈长文第二次率海基会团队来京,就海峡两岸共同防止和打击犯罪进行程序性商谈,但功亏一篑。

 

1991年是海峡突发事件高峰期,涉及两岸的走私、抢劫和渔事纠纷频发,这些都要求双方加强沟通、商谈。台湾方面一直希望大陆也成立一个与海基会对应的民间团体。

 

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成立。为此,台办内新成立了协调局,专门负责海协会工作。

 

台湾方面迅速回应。海协会成立当天,“陆委会”副主委兼新闻发言人马英九表态说,海协会成立是相当务实之举,未来两岸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

 

“他们承认要坚持‘一个中国’了!”

 

台湾希望优先解决的急务有两项,一是两岸公证书的查证和使用,二是挂号函件的查询和补偿。

 

1992年3月下旬,台湾海基会法律服务处处长许惠祐来京,与海协会进行工作会谈。海协会参加的是研究部主任李亚飞和咨询部副主任周宁。

 

双方存在着一些技术性分歧,如相互提供公证书副本的种类、收费等问题,但真正的症结还是在于如何对待一个中国原则。

 

海协会要求在协议中明确一个中国原则,或者注明是“中国内部事务”。海基会表示没有被授权讨论这个问题,一个中国原则与所谈的技术性事务无关。

 

由于双方没有达成协议,台湾老兵办理来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通婚、领养子女、财产继承等都受到影响,引起了老兵的不满。这种情况下,李登辉让“国统会”研究后提出建议。

 

5月,“国统会”开会讨论,多数意见认为目前不宜将一个中国原则纳入两岸事务性协议中。但是台湾正在制定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却在岛内引发了一场关于“一个中国”的大讨论。

 

“国统会”再度开会研究,8月1日通过了《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决议。决议共三点,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

 

海协会的顾问们被请来商议。台盟中央主席蔡子民见到唐树备第一句话就是:“树备啊!好啊!他们承认坚持‘一个中国’了!”

 

为了回应“8·1决议”,8月27日,海协会负责人发表谈话。

 

谈话首先肯定,决议明确“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对海峡两岸商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在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同时也不失分寸地指出,“当然,我会不同意台湾有关方面对‘一个中国’涵义的理解”;并建议双方在这一共识基础上迅速恢复并推进事务性商谈。

 

“立此存照”

 

10月28日,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香港重开工作性商谈,分别由周宁和许惠祐主谈。海基会提出了五种对案,因包含着两岸尚存政治分歧的内容,都没有被海协会接受。

 

许惠祐又提出了三种口头表述方案。其第三案(总第八案)为:

 

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唯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

 

香港商谈后,海协会内部评估认同海基会这一案。

 

但是,许惠祐提出“各自口头表述”的建议算不算数?

 

11月3日上午,两会通话时表示:海协会充分尊重并接受海基会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建议,口头声明的具体内容另行协商。

 

海基会于当天发布了新闻稿,并在深夜将新闻稿传真给了海协会。新闻稿说,主管机关同意该会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一个中国”原则的意见,至于口头声明的具体内容,将根据“国统纲领”和“8·1决议”加以表达。

 

大陆方面考虑,有必要将对方的方案和海协会的对案都公之于众,“立此存照”。

 

海基会第八案与海协会原本提出的第四案相近,因此海协会决定在第四案的基础上修改为:

 

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

 

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将海协会的上述口头表述要点通知对方,并将海基会的口头表述记录作为附件附于其后。该函当天由媒体向外发布。

 

12月3日,海基会正式复函海协会,未对海协会11月16日函告的口头表述要点提出异议。

 

此后,当事双方都认为达成了共识。这为两会商谈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促成了著名的“汪辜会谈”1993年4月在新加坡成功举行。会谈签署了包括《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在内的4项协议,并建立起两岸协商制度。

 

“两岸关系总开关”

 

不言而喻,“九二共识”诞生之后并非一片坦途,甚至这个术语的产生本身都说明了它遇到的困境。

 

2000年,陈水扁就职的“5·20”到来之前,两岸关系笼罩在一片低气压中。时任台湾“陆委会”主委苏起认为,问题症结还是出在“一个中国”问题上。

 

苏起在淡江大学2000年4月28日举办的一场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个新名词:“1992共识”或“九二共识”,英文叫“1992 consensus”。他认为,这个名词指涉的是两岸缓和经验,基调是温和的、善意的,同时也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只要说“回到‘九二共识’”,大家都可以过得去。

 

他还说,“九二共识”这种形式从国际法来看位阶虽然低于条约或协议,但不可否认函电往来仍是换文(exchange of notes or letters)的一种,国际间经常使用。所以论者可以批评它没有单一文件,但不能批评它没有文件,或没有共识。

 

在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赵建民看来,“九二共识”的微妙,就在于将高度争议的政治内涵改用中性的语言表述,这四个字是两岸几十年政治纷扰中少有的交集,得之不易。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再回“九二共识”轨道。

 

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夕,台湾《联合报》发表社论称,不能只看到ECFA等经贸利益,还要看到“九二共识”所创造的两岸和平红利及友善环境对整体政经情势所发挥的综合效益。如果将两岸关系比作一座华丽大厅堂,那“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关系总开关”。当这个开关拨到on后,一盏接一盏的华灯相继点亮;否定“九二共识”,无异于把总开关拨到off,还想让华灯继续熠熠发光?

 

如今,两岸之间浮云遮望眼。或许,只有重新拨on这个开关,才能如台湾政治学者张麟征所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完)

收起全文

大陆学者:“九二共识”仍将是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政治基础

2022-10-26
展开全文

25日于北京举办的纪念台湾光复77周年学术座谈会上,多位大陆涉台学者表示,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九二共识”都将是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不可替代的政治基础。

 

今年是“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1992年,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受权就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进行协商,双方达成共识。其核心意涵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一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杨明杰指出,“九二共识”虽然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共识,但其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九二共识”的历史经纬十分清晰,没有任何“模糊化”空间,任何人、任何势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

 

宝贵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表示,30年来,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经验表明,坚持“九二共识”是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只要遵循“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顺利发展,台海和平就能保障,一旦偏离或背离“九二共识”,两岸关系便会出现波折、倒退甚至危机。

 

他还谈及,坚持“九二共识”也是解决台湾“国际参与”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过去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探索出了一套处理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的成熟做法,台湾当局也因此先后参与世卫大会等活动。

 

面临挑战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指出,必须看到,“九二共识”达成30年来,正面临严峻挑战,捍卫“九二共识”已经刻不容缓。

 

他说,“台独”分裂势力对“九二共识”的污蔑攻击一直存在,特别是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并大肆歪曲、否定,严重侵蚀了“九二共识”在岛内的社会基础。加之外部势力干涉,“台湾地位未定论”再度沉渣泛起。归根结底就是质疑、否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这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成严重干扰。

 

仍是基石

 

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提“九二共识”,在李振广看来,意味着这一定海神针仍将是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石,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

 

杨明杰表示,30年来,“九二共识”对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开展对话协商、发展两岸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0年后,这一体现两岸中国人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政治智慧的共识,作为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王英津亦认为,“九二共识”不仅是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处理两岸关系不可替代的政治基础。他说,正本清源,还原“九二共识”的本来含义,澄清歪曲“九二共识”的不实论调,是接下来的一项紧迫任务。

 

“中央推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没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工作方针也没变。不过,将更加重视积极促进统一的政治进程。”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郑振清说。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李雪峰)

收起全文

“抹杀不了,歪曲不了,更推翻不了”

2022-09-07
展开全文

“尽管‘九二共识’是以口头方式表述达成,但其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九二共识’已经镌刻在历史上,抹杀不了,歪曲不了,更推翻不了。”研讨会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铿锵有力的发言赢得了两岸嘉宾的热烈掌声。

 

本次研讨会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台办承办,以“重温历史、巩固基础、开创未来”为主题。“九二共识”达成亲历者、两岸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会,形成重要共识。

 

历史不容否认

 

研讨会上,多位“九二共识”达成亲历者回顾了“九二共识”形成的历史经过。

 

“‘九二共识’是1992年经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讨论,并以电话、记者会、书面往来的方式达成的共识,这是客观事实。”回忆30年前的情形,台湾海基会原副秘书长李庆平详细介绍了“九二共识”达成的具体细节。

 

“‘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在回顾历史时,孙亚夫说,作为亲历者,30年来,“九二共识”经历风雨洗礼,更能感受到当年达成之不易,更能体会到其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之宝贵。

 

台湾海基会原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表示,当时两岸之间围绕达成“九二共识”的书面往来体现了“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精神,都强调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我认为这才是‘九二共识’的真正精髓”。

 

“两岸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家里事。从‘九二共识’的形成过程看,两岸中国人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杨明杰指出,我们坚持“九二共识”,体现的是对两岸民意的尊重,维护的是两岸同胞的利益,捍卫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

 

成果有目共睹

 

“30年来,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之上,开启协商谈判,推进政党党际交流,建立制度化协商与联系机制,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创各领域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志怀表示,正是因为有这个政治基础,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大会等国际组织活动问题才会得到合情合理的安排,才能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直接对话沟通,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介绍,1992年以来,两岸经贸往来迅速发展,贸易额从74.1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283.4亿美元,大陆作为台湾的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的第一大来源地,支持了台湾经济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才能得到维护和增进。”

 

“两岸分隔70多年来,‘九二共识’始终是台湾同胞福祉之所系,迄今无法取代。”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表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两岸人民应该发挥中华民族的智慧,化解分歧共创双赢,不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同胞心灵契合。

 

作用无可替代

 

会议中,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九二共识”达成30年来的历史和现实有力地证明: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能和平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惠得益;否认“九二共识”,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会紧张动荡,损害台湾同胞切身利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研究中心主任谢郁表示,30年来,“九二共识”作为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确保两岸关系行稳致远。锚定,任凭风高浪急,两岸关系都可健康发展。相反,当“九二共识”遭破坏,两岸关系一定跌宕起伏。这在30年来被反复证明。

 

“两岸关系越是曲折艰难,‘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和宝贵性也愈加突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说,对于台湾社会而言,只有承认“九二共识”的政党、团体、人士,未来才有机会就两岸关系与民族未来开展对话协商,深入交换意见。

 

“面向未来,两岸同胞要勠力同心,共同坚持和维护‘九二共识’。”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发言时表示,立足新时代,大陆方面会进一步落实落细同等待遇,促进两岸双向融合发展,与台湾同胞携手同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