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发布
国家林草局今天(19日)发布“2021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
1、中国正式设立首批国家公园
2021年,中国正式设立首批国家公园,标志着国家公园体制这一具有全局性、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也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园事业从试点阶段转向了建设阶段。
首批5个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区,实现了重要生态区域大尺度整体保护,保护了最具影响力的旗舰物种、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的自然景观、自然文化遗产,体现中国“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是中国生态建设史上、更是林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藏羚羊等高原野生动物的家 索南摄
2、编制实施《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规划内容涵盖国家公园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公园建设、野生动物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7项工程,明确了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提升国家重点物种保护水平、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主要思路和重点措施,将作为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稳定和质量提升、国家重点物种保护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武夷山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带 黄海摄
3、首次完成黄河流域国家级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
为规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林草局于2020—2021年组织第三方开展了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保护区总体优良率达91.5%,其中,97.6%的保护区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建立了较全面的规章制度,23.2%的保护区开展了一区一法建设,92.7%的保护区已建立了基础设施,89%的保护区建立了长期固定监测样地,98.8%的保护区近10年内开展过科学考察或专项调查,39%的保护区在近5年内开展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评估期内,40.2%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状况改善较为明显,超89%的保护区内植被盖度保持稳定或有所提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4、国家林草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国家公园研究院
2021年6月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国家公园研究院揭牌成立。国家公园研究院汇聚中国科学院系统、林草系统的多领域专家学者智慧力量和科技资源,建设国家公园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研究机构,为国家公园的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建设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5、国家林草局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加强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合作协议
2021年12月1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国家文物局在京签署《关于加强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合作协议》。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世界遗产保护利用道路,加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推动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走在世界前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文物局将在相关领域开展紧密合作。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6、自然保护地系列标准出台
2021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发布《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范》等系列标准。
《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遵循,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划定条件及分类分级系统,同时还明确了自然保护地分类条件与分级要求;《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范围与分区、游憩活动、设施建设和管理等内容。前者从技术角度明确了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分类分级体系,后者则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科学化发展和规范化管理的技术要求。
两项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促进了标准化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改革中的应用和融合,对于推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促进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
7、全国自然保护地网上培训28.9万人次
2021年2月1日,全国自然保护地在线培训系统正式运行,同步上线微信小程序。3月2日,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自然保护区整体规划编制”视频直播,各级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撑单位数万人在线观看。
5月25日起,推出“社区共建月”直播活动,相关专家与保护地一线管理人员分享经验,推动保护区社区共建能力提升。截至12月,培训平台已录制课程104节,系统注册人数达2.9万,累计学习时长24万小时,学习人次达28.9万人次。
8、自然保护地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1年,多省出台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明确资金支持自然保护地的范围和标准,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山东省印发《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办法》《山东省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考核指标》,明确提出对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含国家公园)实施生态补偿,2019—2021年,累计落实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
江西省出台《江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明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按每个1500万元进行补助,对国家级自然公园所在地按每个750万元进行补助。2022年预计按定额分配补助资金2.5亿元。
四川省制定《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禁止开发区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禁止开发区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明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按每个360万元标准进行补助,并规定了使用方向。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保护管理工作,激发了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对推进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冷杉树上的大熊猫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供图
9、《秘境之眼》高峰时段观看人数超过5.5亿人次
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的原生态动物视频全媒体节目《秘境之眼》每期播出时长从1分40秒增加到两分钟,节目内容更丰富、故事性更强。全年节目围绕热点、把握节点,双屏联动、多样展示,新闻性、时效性增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助力国家公园建设与宣传,年初推出10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特辑,首播平均收视率0.859,一季度观看人数超过96亿人次。首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前,新媒体矩阵式宣传,大屏制作11期预热节目,观看人数超过5亿人次。首批国家公园宣布设立当天推出国家公园特辑,连播10期,观看人数超过5.5亿人次。
12月每周末播出国家公园特辑。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有关自然保护日和国庆节等节日及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编排时效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系列主题节目,大大增加了《秘境之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如5月配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开展精彩影像点赞活动,在往届评选活动基础上增加了面向自然保护地的“我为野生动物代言”和直击G拍视频等全新宣传方式,视频总播放量达423万次,点赞达4.87亿人次。
10、《一方水土》微电影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电影节获奖
2021年12月16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福建龙岩地质公园提交的微电影《一方水土》从全球27个国家的62件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电影节第二名,这也是中国17件参赛作品中唯一获奖作品。
《一方水土》讲述父女两代林业人成长与传承的故事,在朴实的场景中歌颂客家人温暖的亲情与乡情,同时展现龙岩地质公园的地学、文化和生态特色,可持续发展成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2018年1月,龙岩地质公园被正式确定为2020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2019年2月,因机构改革调整,申报工作移交至龙岩市林业局。龙岩市林业局成为机构改革后,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承担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的林业部门。
(总台央视记者 施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