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岂会成灰——记岛内各界纪念台湾光复76周年

编辑:左妍冰|2021-10-26 11:11:50|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台北10月25日电(记者陈键兴、徐瑞青)秋雨稍歇,台北中山堂前广场上,人们排着队,将还沾着水珠的鲜花敬献在“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前,鞠躬,静思……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纪念日。何为“光复”?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台北公会堂(即今中山堂)举行,日本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兼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在降书上签名盖章。5分钟的仪式宣告日本在台50年殖民统治彻底结束,宝岛重回祖国怀抱。

 

76年后,站在历史发生地,台湾各界有识之士肃立于“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前,表达对抗日先烈的深情缅怀和崇高敬意。活动由统一联盟党主办,新党、劳动党、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夏潮联合会、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中华基金会、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新中华儿女学会等团体的代表共百余人参与。

 

“76年前的此时,就在我们站立的此地,挤满了群众,兴高采烈庆祝台湾光复,见证回归祖国版图的历史!”统一联盟党主席戚嘉林致辞时说,“今天,我们纪念台湾光复,是向世界发声,表明台湾人民从未忘记历史,我们要继承台湾人民热爱祖国、期盼统一的心志。”

 

离中山堂不远,现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地,曾是日本殖民当局的所谓“台湾总督府”。1895年,腐朽的清政府将台湾割让日本,写下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惨痛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剜心之痛。

 

日本殖民统治半个世纪,台湾同胞被屠戮逾50万之多。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守卫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从武装抗日到文化反日,从参与辛亥革命到回返大陆投身抗战,前仆后继,薪火不灭。

 

“当年台湾人口不过几百万,被杀数十万,比例多高!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民众受尽压榨。当时台湾人有很强的抗日意识,背后是浓烈的祖国意识!”台湾雾峰林家后人林光辉在纪念现场对记者说起长辈从1895年开始的抗日故事,感慨万分,“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终得光复,我们当然要永远纪念!”

 

“这个日子绝对不能忘!1895年后,台湾抗日从南到北,无数志士流血牺牲。”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理事长萧开平说。

 

萧家先祖萧光明是当年组织乡勇抗日的客家领袖,两个儿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萧开平的父亲萧道应则在1940年携妻潜赴大陆投身抗战。“父亲讲,抗战胜利时,他跟身边的台湾人说:‘我们终于做回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了!’”

 

时光荏苒,往事不可如烟。纪念活动中,人们又唱起当年的《台湾光复纪念歌》:“张灯结彩喜洋洋,胜利歌儿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庄,台湾光复不能忘……”

 

歌中的“不能忘、常思量”,对照当下岛内某些现实,记者能感受到咏唱者的愤懑。活动主办方声明指出,台湾光复,重回中国版图,是两岸全体中国人浴血抗战、伤亡3500万军民同胞取得的成果,洗刷了民族耻辱,驱逐了帝国主义。这是台湾先烈先贤50年反帝反殖民奋斗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百年救亡图存的重大里程碑。今天台湾最大的危机是民族认同的分裂,这源于近年来民进党编造历史,扭曲历史。

 

很长一段时间,10月25日在台湾是法定假日,会举行隆重纪念活动。但在李登辉、陈水扁当政期间,放假被取消,进而“光复节”被废弃,台湾光复的历史被刻意淡化。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后,当局不再主导庆祝活动。

 

新党21青连线发起人林明正带着年幼的孩子来参加活动。他接受记者采访时痛批,民进党修改历史课纲,切割“中国史”与“台湾史”,“去中国化”教育导致下一代不知何为台湾光复。

 

中华海峡经贸交流协会理事长苏恒直言,台湾光复的历史充分说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独”势力刻意消灭这段记忆,但真实存在的历史岂会被抹除。我们有责任告诉年轻人真相,让他们知道两岸从来同属中华民族。

 

“法理历史不容扭曲,两岸一中不可动摇。”台湾劳动党声明稿指出,民进党当局肆意裁剪历史,不顾一个中国的法理和事实,恶化两岸关系,将台湾带入险境。台湾社会应正视光复的历史及其彰显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现实意义,坚守中华民族大义,融洽两岸同胞情感,摆脱外部势力干涉,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以告慰抗日先贤先烈之灵。

 

忘却历史是可悲、无希望的。记者驻点已历19年,深感台湾有识之士一直不懈努力,克服岛内政治的现实困难,坚守国家民族的使命担当。他们深知,根脉相连、命运与共,两岸中国人曾饱受战祸离乱之苦,就更渴望携手共圆振兴中华之梦。

 

“当年,父亲说,光复让我们台湾人找回了亲爹娘。现在,我们期盼两岸统一,把最后这片山河补回祖国。”萧开平说。新党21青连线召集人王炳忠则许愿:“希望此地不只是有台湾光复纪念碑,将来也可立上统一纪念碑。”

 

现实难免遭遇迷雾、逆流,但大历史、大情怀,对两岸一代代的中国人而言,是格、是义!台湾《观察》杂志社社长纪欣说:“台湾同胞素有爱国主义传统,传统不会消失,必将在关键时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