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湾改编》的艺术创新
图为电影《三湾改编》复原的三湾村。
“三湾改编”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这一事件被改编为电影《三湾改编》,与广大观众见面。
电影《三湾改编》讲述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三湾改编”,创立“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原则,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故事。影片不仅仅着眼于会议本身,而是叙述了从攻打长沙到走上井冈山的这一历史时段。攻打长沙失败,意味着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攻占大城市获得胜利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共产党必须寻找另外的道路;走上井冈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三湾改编”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召开的关键会议,影片着眼于此,便回到了历史现场,把握革命发展的脉络,在历史大格局之下再现“三湾改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影片开头的枪战场面颇为激烈,但创作者并不仅仅关注枪战,而是将其组织进叙事之中——攻打长沙及其失败,成为影片故事的起点。影片结尾井冈山上飘扬的红旗,则象征着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影片采用了多种手段,力图细致刻画历史人物。毛泽东作为“三湾改编”的主导者,在影片中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刻画。侯京健的演绎,英姿飒爽,形神兼备,既有知识分子的风采,又与士兵、农民打成一片,让我们看到了人民领袖青年时的神采。影片还讲述了王尔琢追回逃兵、伍中豪为宋任穷改名字等精彩故事,通过细节表现了红军将领的性格与风采。此外,影片还对余洒度、苏先骏等人物做了实事求是的表现,他们是红军的师长、团长,但身上仍保留着旧式军队的作风——官兵不平等、军民不一致,这正是“三湾改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影片通过揭示不同层次的矛盾,从整体上还原了历史,让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的来之不易。
片尾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完整再现“三湾改编”的全景,连绵无尽的山峦,随风飘扬的红旗,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影片片尾,以“老照片”的方式呈现了主要人物的人生结局,这既是对革命先烈与开国元勋的致敬,也拓展了叙事时空,为观众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间。
电影《三湾改编》融叙述和抒情于一体,在艺术上也努力创新,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艺术呈现,也努力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探索新路。
李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