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属于新一代的“窑变”
“景德镇”,一个自带光芒的文化符号,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千年窑火见证历史变迁,也点燃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在这里,古老与年轻交织、传承与创新碰撞,手工艺人、歌唱家、设计师……数以万计的追梦人“漂”到这里寻觅初心与明天,形成“景漂”与“景归”这个专属于景德镇的特殊群体。“有容乃大,景德不器”今天,这座千年瓷都正以蓬勃的活力和包容的胸怀,为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在这里上演着属于自己的追梦故事。图为景德镇陶溪川夜景。新华网发
2003年,年仅16岁的罗骁只身一人来到景德镇,从拜师学艺,到摆摊经营,再到注册品牌、创办公司,在陶瓷行业摸爬滚打18年,终于在这“高手云集”的千年瓷都变得小有名气。新华网 王晓震 摄
在罗骁看来,陶瓷代表着世界顶级审美之一,承载了他的价值观和梦想,是值得托付一生的事业。图为罗骁在观察产品成色。新华网发
大家都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罗骁在成长过程中到底有怎样的气质和性格最终让他做出要为陶瓷奋斗一生的选择?在与罗骁和罗骅的叙说中,一个对待陶瓷专一、冷静的年轻匠人向我们走来。图为罗骁在整修陶坯。新华网发
“我从小就喜欢玩泥巴。”在罗骁的记忆里,农村老家门口的大银杏树干上经常栓一头牛,只要一下雨,树干周围的泥土就会被牛踩得松软,他就会把这些泥土捏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新华网 王晓震 摄
“父亲之前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还代着美术方面的课程,经常带回来一些美术杂志,第一次看到那么美的工艺品,便被深深吸引。”罗骁认为,父亲是他艺术方面的启蒙老师,支持他选择了美术特长发展。图为罗骁在画图。新华网 王晓震 摄
高中毕业后,罗骁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经人介绍到景德镇拜师学艺,开始接触陶瓷。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陶瓷,罗骁有了自己的看法。“最初的陶瓷创作和陶瓷市场在我看来是比较传统,甚至是比较原始。”罗骁说,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国外手艺人加入陶瓷领域里面来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些创意类别的陶瓷,呈现出一片生机。图为罗骁制作的葫芦灯。新华网 王晓震 摄
简约,贴近生活,善用色彩……在多年的创作中,罗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二两、葫芦灯等创意类生活陶瓷颇受市场好评。图为罗骁展示网店的产品。新华网 王晓震 摄
读大学时受哥哥罗骁资助的罗骅对他一直心怀感恩,即使当时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还是义无反顾答应了哥哥的邀请,来景德镇协助他一起创业。图为兄弟二人讨论产品发展思路。新华网 王晓震 摄
“记得有一次,哥哥喝醉了酒,他就抱着我,哭着对我说,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一个可以商量事情的人了。”罗骁负责设计,而罗骅则负责起设计以外的事情。图为罗骅在接待客户。新华网 王晓震 摄
在朋友看来,两兄弟一动一静,搭配互补,拥有无限未来。“我带着陶瓷本身以外的视角看待市场,然而冲突也由此而生。”罗骅说,角色定位不同和性格差异有时也会导致意见分歧,争吵在所难免。图为兄弟二人在商量工作计划。新华网发
“吵架并不伤感情,我认为是最懂哥哥的人。”罗骅说,哥哥身上有“手作人”特殊的气质,不能被破坏,需要有人站出来替他挡掉一些事情,让他专心做好设计。图为罗骁在检查陶瓷半成品。新华网 王晓震 摄
越往后面走,碰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更适合景德镇?兄弟二人一直在探索。图为罗骁安排订单进度。新华网 王晓震 摄
在兄弟二人看来,景德镇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它能够装下热情的憧憬,也可以包容冷静的思考和态度。就像一件瓷器,他们在这里迎来“窑变”。这座城市孕育的能量也远不止于此,他们对景德镇充满期待,更对自己亲手埋下的这颗种子拥有无限想象。新华网发
工作之余,罗骁会在办公室练习射箭,既是休闲,也能帮助他保持专注和冷静。新华网 王晓震 摄
图为兄弟二人公司设计的部分产品。新华网 王晓震 摄
年轻工匠所引领的新潮流已势不可挡,他们是知识的一代,未来将会是提升整个行业的生力军。“像罗氏兄弟这样在景德镇落地生根的‘景漂’不在少数,他们散落在全市各地,也为景德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景漂协会秘书长东方郡介绍说。图为罗骁在晒制陶坯。新华网 王晓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