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黄岩沙埠窑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收获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政府新闻办近日宣布,黄岩沙埠窑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收获。经专家考证,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窑炉区域内均揭露出规模庞大的龙窑窑炉,其中竹家岭窑址窑炉遗迹为浙江地区目前已发掘的两宋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清晰的窑炉遗迹。
沙埠青瓷窑址,位于黄岩区沙埠、高桥之间的三角地带,在约四平方公里范围的山地和平原接壤的低冈、山坡上,分布着竺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窑坦、金家、下余、瓦瓷窑7处遗址。窑址群遗物堆积丰富,窑场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1956年12月,沙埠青瓷窑址群被当地群众发现,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9年和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黄岩区博物馆、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对窑址群内的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考古发现,竹家岭窑址窑炉斜长72.32米,由窑前操作间、火门、火膛、窑室、窑门、排烟室及窑床两侧的柱础石、护墙等部位构成。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废品堆积区揭露出丰厚的地层堆积,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窑具标本,基本构建起沙埠青瓷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为探索沙埠窑址产品结构、生产年代、窑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问题提供了充分资料。
考古挖掘中,除了出土青瓷产品以外,还发现有酱釉瓷器和釉下褐彩瓷器。其中,酱釉瓷器为两宋时期浙江地区特有产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信息。
沙埠窑考古发掘工作组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谢西营表示,基于考古发掘成果与收获,北宋中晚期是沙埠窑址窑业面貌最为复杂,同时也是最具学术价值的重要时期。按照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来看,北宋中期沙埠窑址群的青瓷类产品可归为越窑系,该类产品无论是从器形、纹样,还是从装烧工艺来看,均与越窑核心区(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窑业保持一致;酱釉类产品或与同时期定窑酱釉类器物(紫定)存在某种窑业技术交流。
“北宋晚期窑业面貌发生变化,青瓷类产品装烧工艺仍延续之前的垫圈支烧方式,但是装饰技法已演变为双面刻划花(外腹折扇纹,内腹篦划纹或篦点纹),该类装饰技法为北宋晚期龙泉窑典型工艺。同时,该类装饰纹样或与耀州窑也存在着某种窑业技术方面交流。”谢西营说。
2020年11月28日,浙江省文物局在黄岩区召开了“沙埠窑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复旦大学文博系、故宫博物院、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到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考察和学术论证。专家们认为,沙埠窑址群是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地带,是探索越窑瓷业技术南传与龙泉窑瓷业技术渊源的重要地区,同时对于探索北宋中晚期越窑、定窑、耀州窑、龙泉窑等瓷业技术交流模式与途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据介绍,在沙埠窑考古研究的强大支撑下,黄岩区委、区政府将投资2.47亿元建设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该园为以沙埠窑遗址为核心,以青瓷文化为内涵,集遗址景观、自然野趣景观、乡土农业景观为一体的,具有遗产保护、科学研究、教育展示、文化传承、艺术创意、旅游休闲、青瓷产业等多种功能的考古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