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来了,“年味儿”渐浓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迎来了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漫长的一天,所以古有“日短至”之称。“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自此,真正的数九寒天便开始了。
冬至曾是古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清嘉录》中记载“冬至大如年”,足见其重要性。对老百姓而言,这天是个吉祥的日子,代表着旧去新来。
既然要“过年”,那就离不开一件重要的事情——吃。“冬至吃啥?”已经成为这一天人们讨论最热的话题。酸甜苦辣咸,诉说的都是美食背后浓浓的家乡味。对于无论什么节日都会吃饺子的北方人来说,冬至当然不能例外。毕竟俗语说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而在南方,人们更爱吃汤圆、年糕,有的地区还流行一种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糯米粉包制而成的“冬至团”,寓意一份团圆美满。正如戴士和在油画作品《开平冬至》里描绘的那样,鲜鱼、禽蛋、咸肉、粽子……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为迎接冬至统统都要备出来。画家用笔生动自如,色彩饱满浓郁,每种食材都散发着生命力,给人强烈的现场感。透过眼前的画面,我们仿佛能看到主人家在厨房内外忙活的热闹场景。这或许正是每家每户在冬至这天对待“吃”这件事的真实写照吧。
在古代,冬至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祭祖。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曾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人们在这天要向父母尊长拜节,彼此“贺冬”,漂泊在外的人也要回家过冬节,祭祀祖先,传承孝道。民俗画家戴树良笔下的《冬至》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生动展现出学生敬师拜圣的场景:先生谦逊和蔼地端坐厅堂,学生们带着酒菜、礼物向其拜叩,神情愉悦又庄重,师娘备好的饭菜热气腾腾,就连墙上的孔夫子像都刻画深入,每个细节都体现出画家创作时的精心构思。水墨与漫画的结合,在传统中流露着一丝风趣,色调清新雅致,独具人文情怀,将冬至时节的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年到头,人们往往都会抓紧最后的时节忙碌、奋斗,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是为新一年的开启做足准备。所谓农闲不忘农忙,陈树中的《野草滩的冬至》记录了冬至时节农民的劳作生活。这位生长于东北农村的油画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描绘着家乡的风土民情,画风古朴自然,凝重饱满,写实的基础上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大雪过后的小村庄,到处是白茫茫的积雪,一家人分工协作,铲雪、扫房顶、整理草垛,忙得不亦乐乎。此情此景,像极了进行年末大扫除的我们。
冬至来了,预示着这一年就快过去,你准备如何过这个“年”?好好吃一顿大餐,向父母师长送去一份祝福,再为自己做一份年终总结,一起准备好去迎接新的一年吧!(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