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衣带中的道德、等级、文化
现代人都熟悉宋代文人柳永的一句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的带指的是腰带。古人的腰带主要有两种,即布带和革带,在早期,布带比革带的地位高。
在史料记载中,布带是由黄帝发明的。明代学者罗颀所著的《物原》中说:“轩辕始作带,颛顼制绦。”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连腰带这种无需设计的东西也需要归功于黄帝吗?其实,在黄帝之前,先民羽皮革木以御寒暑,很多东西即使有也都没有定型。但是在黄帝制作了上衣下裳以后,就需要有一条功能明确的腰带来约束服装。那么黄帝制作的腰带什么样子呢?在汉代文献《大戴礼》中有这样一句话:“黄帝黼黻衣大带。”
大带就是一种布带,后来也称之为绅带。在系好以后,两端下垂的部分叫做绅。绅的长度一般为腰到脚面长度的三分之二。绅在祖先头脑中也有深刻含义。汉代文献《白虎通义》中说:“所以必有绅带者,示谨敬自约整。”意思是,人之所以系绅带,主要是为了表示做人谨慎、对人恭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以绅带不仅仅是一条衣带,同时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识,具有这种素质的人就是传说中的绅士。
历史上堪称绅士的人有很多,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位。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就义。他的夫人在处理后事的时候,发现了一篇写在腰带上的文章《自赞》。上面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这篇《自赞》显然有一种自我总结与自我确认的意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死亡的恐惧,一个人所想的还是如何仁至义尽,问心无愧,这个人的品格远非常人所能及。坚守忠义,保持节操,无疑是“示谨敬自约整”的绅士风度。
文天祥就义的时候,到底系的是什么衣带,史料上并没作明确交代。但是在监狱里关押了3年,不可能穿官服或者军装,他穿的很可能是囚衣或者便装,而与之配套的应该是一条普通的布带。虽然不是官员的绅带,但是文天祥的身上绅士品格却一点也没有因此而缩减。
北方的游牧民族早期系皮带是顺理成章的,而在中原地区生活的汉族,因为也曾经靠狩猎生活,所以早期也使用皮带。那个时候的皮带分为两种,一种是韦带,一种是革带。韦和革都是去了毛的兽皮,不同之处在于韦是熟皮,革是生皮,后来两者都统称为革带或鞶带。
革带的发展,游牧民族显然更占优势。从战国中期到南北朝,革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在众多革带当中,以蹀躞带最具代表性。蹀躞带的样子很像现代的电工皮带,上面有多个挂环,以携带小型武器或生活细软,适应游牧民族移动性强的特点。在一些古代画作当中可以看到腰缠蹀躞带的人物,甚至连女性也有类似的装束。
中国服装的发展,等级分明是一条主线。从南北朝开始,蹀躞带上的挂环也逐步演变成为等级标志,天子按规定为13个环。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中出土了一条完整的帝王十三环蹀躞带,上面的挂环是金镶玉的。
蹀躞带上面挂了很多零碎东西,走起路来难免发出稀里哗啦的响声,显得不够庄重,所以后来逐渐用銙取代了挂环,变成了銙带。“銙”就是皮带上镶嵌的玉石或者金银铜饰。虽然目前无法确知这一转变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唐朝开始有了正式规定。
《唐会要·章服品第》载:“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銙。”可见在体现等级制的同时,革带也变得越来越奢侈了。
到了宋代,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找到了一位出色的工匠,让他在紫云楼下制作金带。皇帝经常过来监工,大师不敢怠慢,只做了30条就累死了。这30条绝版的金带,就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紫云楼带,堪称北宋朝廷的镇库之宝。可惜后来战乱频发,这些宝贝在宋徽宗的手上散失了。
又过了很多年,海外来人,拿出一条紫云楼带让岳飞的孙子岳珂看了其中四“銙”。按照岳珂的描述:首先,这四銙要比当时的规格做得更大;第二,使用的紫金,光彩溢目,非同寻常;第三,人物是突出来的,虽然不到一寸,但眉目生动,即使是名画家吴道子,也画不出这种神韵;第四,花纹是镂刻的,有六七个层次,刀法之细腻,连鬼神都无法想象。岳珂在《愧郯录》中说:“是在往时为穷极巨宝,不觉为之再拜太息。”
不管岳珂描述得多好,都很难回避现代人对历史的质疑。唐宋皇帝把武装军队的革带变成了奢侈品,未免荒唐。也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影响,之后革带上面的金玉也越镶越多,致使不断加长,最后变成了一个比腰还粗很多的大圆圈悬挂在身上,成为彻底的炫富工具。而当举国官员争相炫富的时候,民众所受的盘剥将何其严重?这个朝廷将会走向何方?
衣带,是生活的必需品,同样也给语言和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内涵。
比如,说两个地方非常近,叫“一衣带水”。这个成语出自隋文帝杨坚之口,他在北方建立隋朝之后想要统一长江以南地区。于是他说,南方的百姓都把我当成了父母,我岂能因为一衣带水,就是像衣带那么窄的水流阻挡,就不去拯救他们呢?
再比如,通过女人的姻亲关系所缔结的利益同盟,叫“裙带关系”;说到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不忘初心的时候,叫“带砺山河”,这里的山是泰山,河是黄河,视泰山为矮矮的磨刀石,视黄河为窄窄的衣带,这种胸怀和气概,还有什么动荡战胜不了。
同时,由于衣带与身体的关系密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族心理和性格。虽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也能从中找到相似性,引发思考。
虽然布带和革带都是用来约束服装的,但它们之间的特点也很分明。布带的约束柔软体贴,富有弹性;革带的约束则严格规范,可丁可卯。所以,文人喜欢系布带,而军人则必须系革带。
再打一个更大的比方,布带对人的约束更像是道德伦理,而革带就仿佛是法律法规;强调道德伦理是儒家的特点,强调法律法规是法家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推崇儒家,这一点与中国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喜欢腰系布带而非革带,在心理上似乎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作者系百家讲坛《中国衣裳》系列讲座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