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合作让柬埔寨村民走上脱贫路
从柬埔寨首都金边向北驱车约一个小时就到了干丹省莫穆坎普县斯瓦安普乡。澜湄合作早期收获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援柬减贫示范合作项目推动这里的两个扶贫村在新冠疫情下持续发展,焕发出新活力。
蓝天下,一座25米高的白色水塔矗立在村子中。水塔上书写的中文“中柬友谊,源远流长”和柬文“中柬友谊,坚如钢铁”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这是8月17日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县斯瓦安普乡拍摄的中国援柬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建设的水塔。 新华社发
中国援柬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袁刚对记者说,这是在疫情下减贫工作取得的最新成果,供水工程的主体建设已经完工,即将开始培训和试运行,预计10月份投入使用后,两个项目村近4000人能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彻底解决当地长期饮水困难的问题,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供水工程建设历时13个月,不仅建成了当地最高的水塔,而且打了两口水井,铺设管道3.3万米,入户约800家,施工队还雇用了30名当地人。“这个工程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在疫情期间给当地无法外出打工的老百姓带来了工作收入,培训了他们的劳动技能。”供水工程总包方中核大地(柬埔寨)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鹏说。
从2017年7月起,四川省扶贫开发局项目中心派出专家常驻柬埔寨,和柬方官员、当地百姓一起把中国减贫经验和柬埔寨农村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减贫之路。陆续落地的扶贫项目让当地百姓在疫情期间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如何帮助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袁刚说。
中方专家组在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有土地、房前屋后有空地、有意愿的农户,规划实施了40户养牛、28户高温蘑菇示范项目。
4月13日,农户祝金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县斯瓦安普乡的蘑菇棚内劳作。 新华社发
当地的气候很适合高温蘑菇种植,专家组为农户修建了蘑菇棚,安装了水泵水管设备,购买了菌种和菌袋等物资,还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进行指导。
祝金是第一批种蘑菇的农户。“我们家从今年4月份开始种蘑菇,4个月内一共收获了1200多公斤蘑菇,”祝金笑得合不拢嘴。“非常感谢中国的专家,我已经学会制作菌种和菌袋了。”
这是4月13日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县斯瓦安普乡拍摄的农户祝金家的蘑菇棚。 新华社发
对于没有空地的200户村民,专家组帮助他们发展盆栽蔬菜的庭院经济。其中20%的农户所种蔬菜除自己食用外,还到市场出售,80%农户种的菜用于自家食用,实现了在家门口节支增收。
看到项目村有不少老人、妇女和残疾人没有就业门路,袁刚和同事们引入了中国“扶贫车间”模式,与房前屋后有空地的农户达成协议,以土地入股方式,建成了两个洗洁精加工厂,每个加工厂年产洗洁精5万瓶,实现年产值1.5万美元。
扶贫车间既为当地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村办企业,也为剩余劳动力、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妇女及残疾人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就业平台。袁刚说:“忙时务农,闲时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赚钱顾家两不耽误,让村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看到希望,有了奔头。”
7月31日,村民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县斯瓦安普乡的洗洁精加工厂展示生产的洗洁精。 新华社发
柬埔寨农村发展部农村经济发展司副司长衡真田表示,作为澜湄合作早期收获项目之一,中国援柬减贫示范项目给当地带来了显著变化。
衡真田说,中国专家不仅经验丰富,而且潜心研究当地实际情况,把中国的经验和柬埔寨的特点相结合,带来新的扶贫发展创意。他不仅看到了当地硬件环境的改善,也真切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思想上发生的转变,这是更加宝贵的收获。
新华社金边电 记者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