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新说】第一集:始制耒耜——上古蝴蝶扇动的翅膀

编辑:张旭|2020-08-17 15:47:3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

 

我们小时候可能有过同时拿两支笔写作业的经历,一个词语抄10遍,这样写5遍就能写完。小小的我们就知道合适的工具带来效率,而这一点也正是始祖炎帝传承给我们的。

 

炎帝生活的时代正是从原始狩猎采集时代向农耕文明演进的时代。狩猎采集说白了就是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生活物资,树上有果子咱们就摘果子吃,野外有动物我们就抓动物来吃。可是树上总不会一年四季都有果子吃吧?动物也有抓完的时候。东西吃完了就要去另一个地方继续寻找食物,狩猎采集时代的特征就是不断迁徙。而农业文明呢?是定居。要定居首先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地方得有足够多的东西吃才行,所以咱们就得自己生产,这就是农业。

 

长江流域出土过1万年前的稻米,说明那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种粮食了,可为什么没有进入农业文明呢?原因就是效率不行。人们观察到种子落到地上会长出新的植物,结出更多种子,于是就全体出动都去采种子,然后放把火烧出一片空地。可是撒下种子之后庄稼怎么就是长得稀稀拉拉呢?研究了半天,发现种子撒在地表有些根本就发不了芽,更多的直接被鸟给吃了,粮食没种成,鸟到是养了一大堆。我们的目的是种庄稼不是开动物园啊?于是炎帝带着大伙蹲在田间地头开会商量怎么办,有人说要不咱吃鸟吧···别胡说,要想种子不被鸟吃,就不能把它撒在地表,最好种在土层里,可问题是怎么种呢?于是炎帝发明了耒耜。这个东西的用途就是用来翻土的,把土地翻得松软,然后把种子种下,这样才能长出足够的粮食。

 

现在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耒耜,只觉得它是个简陋的不起眼的工具,可它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的两支笔写作业,大大提升了效率,人类才得以更好地生存繁衍。

 

耒耜带给我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想象,《淮南子》里说:“清醠之美,始于耒耜”,就是说因为粮食多了,我们才有多余的粮食拿来酿酒,炎帝发明的耒耜就像是上古的蝴蝶震动了一次翅膀,开启了华夏文明长河的源头,并且持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转发自湖南省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