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冰饮冻饮”只有想不到没有喝不到
古人凿冰习俗《诗经》中就有描写
古人有凿冰、储冰的习俗,这从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能得知一二。“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描写出现在《七月》一诗中,说的正是凿取冰块及藏入冰窖的情形,“凌阴”指冰窖,等天热后再将藏冰取出使用。
在南京博物院里,有一件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其底部的承盘内可放置冰块,上面的圆孔器中则能加水,将酒杯放入圆孔,可起到冰镇的效果。除了这种冰酒器外,古人甚至还有造型精美的“冰箱”,在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过一件战国时期的大型青铜冰鉴,它的长和宽都是76厘米、高63.2厘米,由方鉴、方缶组合而成。鉴身上有拱曲的龙形耳纽及浮雕蟠螭纹、蕉叶纹等,做工极其考究,堪称艺术精品。
冰鉴具备双层结构,鉴内置有一缶,内盛酒水,鉴壁与缶之间则可放置冰块,以起到冰镇的效果,这样一来,古人就能在炎炎夏日里喝到“清新冰饮”了。
掐丝珐琅“冰箱”工艺相当考究
“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
这是清代乾隆皇帝的诗句,可见他对冰镇瓜果的喜爱。记者还见到过一个清代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冰箱”,工艺尤为考究。
这种古代的“冰箱”其实更像个大箱子,内部可用来冰镇酒水瓜果等。
“冰箱”的盖子上还设计有透气孔,内置冰块的冷气也可由此冒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类似“空调”的效果。
据了解,一些清代的“冰箱”会以坚硬耐腐的木材和铅、锡等金属为里,外部则使用了包铜的设计,箱体的侧面还安上提环,以便移动。
古代过夏天 冰从哪儿来?
现代人可以随时随地享用冰,古代夏天如果想用冰,有什么法子呢?
“一是冬藏夏用,二是人工制冰。”历史专栏作者“坚叔”告诉记者这两个方法,是古人夏天用冰的主要途径。“冬藏夏用”早在《诗经》里就有记载,十二月在冰冻的河流里把冰凿了,一月把冰放到冰窖里储存起来。
不过,这种方法比较原始,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冰的价格很贵,一般人享用不起。《云仙杂记》里说,唐代“长安冰雪,夏至月则价等金璧”,可见有多么昂贵。
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冰块的价格就逐渐下来了。清代严缁生的《忆京都词》中有记载:“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置之室中,顿觉火宅生凉。余戏呼为水晶山,南中物也。”可以看出,那时冰的价格已不是天价了,普通人在夏天也可以享受到冰带来的凉意了。
人工制冰的便捷性,也让中国的冷饮业,自古代就开始“发扬光大”。商人们最先开动脑筋,把糖、水果或果汁加到冰中,相当于现代的冰沙。到了元代,商人们开始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和现代的冰淇淋十分相似,可以算作是中国冰淇淋鼻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