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中国经济何以能乘风破浪、加速复苏?

编辑:王瑞颖|2020-06-29 09:59:59|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7日发布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端午三天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880.9万人次,同比恢复50.9%;实现旅游收入122.8亿元,同比恢复31.2%。这是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的一个缩影。尽管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形势正逐步向好,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消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消费市场回暖迹象日益明显。比如,在端午假期,上海食品餐饮老字号“杏花楼”应需生产380多万只粽子,较去年产量翻番。网购平台京东、拼多多的消费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大宗水果、牛羊肉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50%。而假期前两天,中国银联交易金额达6295亿元,与“五一”假期前两天相比增长了2.3%,与清明假期前两天相比增长了11.7%。可以看出,疫情对消费带来的短期影响正在减弱,民众的消费意愿稳步回升。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仍在延续,购物、餐饮等传统消费不断提质,旅游、文化等新兴消费不断涌现。中国政府的数据显示,端午期间,有高达92.4%的游客体验了各类文化活动,其中游览历史文化街区的比例最高,达44.7%。显然,中国人的消费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而是不断向更高需求层级迈进,中国消费市场潜力无限。

 

这一潜力的不断释放得益于多重因素。比如,在端午假期,中国多地在确保疫情有效防控的同时,出台了发放消费券等一系列剌激消费的举措。同时,很多商家通过直播带货、补贴让利等形式拓宽销路,取得明显成效。

 

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包括消费零售指标在内的中国经济一系列指标正在回暖。今年前5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23.4亿元,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转为增长6.0%;5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与此同时,一系列反映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5月份,中国货运指数由4月下降1.2%转为增长0.8%,实现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而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6%,连续三个月处于50%以上的扩张区间。

 

这一系列经济指标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与广阔前景,也有力提振了全球市场信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在2020年将出现4.9%的萎缩,比此前预期下调了1.9个百分点,而中国则是在2020年唯一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加码与中国做生意,便成为世界各国公司的必然选择。

 

人们看到,在日前闭幕的第127届广交会上,来自21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注册洽谈,采购商来源地分布创历史纪录,保持了多元化和全球化。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不久前在安徽新增约20亿欧元投资,用于汽车电动化发展。雀巢公司近期在天津增资7.3亿元建设全新品类的生产线。雀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士德表示,“选择这个时候增加投资,是因为我们对中国市场以及产业前景都非常有信心”。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近日发布2020年外商直接投资(FDI)信心指数报告称,中国依然是全球FDI前10大投资目的地中唯一的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正如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的,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为中国经济加快复苏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14亿人的大市场和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支撑。而完备的产业链、雄厚的技术实力、充足的人才,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竞争力,也让所谓“外企撤离论”成为笑话。

 

此外,中国扩大开放步伐始终未停。近期中国政府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分别从2019年的40条与37条,缩减到33条和30条。这些举措既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自身打开了更大发展空间,以高水平开放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然,由于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压力。尽管如此,凭借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广、政策工具多等有利因素,中国经济必将克服暂时的困难,巩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持续为世界经济注入发展动能。(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