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局为选票营造两岸紧张气氛 受损的是人民
台湾“联合报”28日发表社论指出,蔡当局升温两岸紧张,营造台湾濒临“吞并”的剑拔弩张危机;这在中美两强对峙背景中,或谓具有说服力。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蔡英文、苏贞昌接力模拟两岸开战场景时,中美贸易谈判突见峰回路转之势。在这样的和解声中,整个东亚情势骤然只剩台湾海峡战云诡谲。
蔡英文说,台湾承受中国大陆“第一波攻击”后,希望他国强烈表态施压。蔡英文利用两岸炮火,为其连任宣言制造磅礡的声光效果,苏贞昌立即附和“就算只剩一支扫帚也要拼命”。这样的政治高调能唤回多少选票,其实很难估计。毕竟,若发生解放军第一击,蔡苏等台当局要员均可躲在装甲车中进入衡山指挥所,流血伤亡的是军人和百姓,什么减税、发“年金”的政策利多瞬间全成废纸。领导人亲口表述“开战”,是很严肃的事,包括正在规划逃避中美贸易摩擦的台商或外资,也得重估在台投资风险。
其实,“重咸”口味也许有助于拉抬其声望于一时,却无助于强化人民对无能当局的效忠与支持。蔡英文内政不治失去人心,重新出发后,不仅集结被人民淘汰的失败者组成执政团队,继续从事恶政,还不断夸大两岸的苦大仇深,借精心铺陈的“紧张情势”对在野党政治禁足,禁谈两岸和平协议,并限缩申领大陆居住证者的公民权,阻碍地方政府两岸交流。蔡当局擅长筑墙,把不同意见者扣上“叛徒”罪名。
事实上,所谓“保台抗中”并未让蔡英文民调回春,她的支持度依然低迷。相形之下,支持“九二共识”、单挑蔡英文两岸政策的韩国瑜,则支持度继续攀升。因此,民进党只能继续丑化国民党。其实,回看十多年前的台海危机,执政的民进党作了什么,人们便知“抗中保台”究竟是谁的战争。
二○○五年春天,中共人大针对陈水扁的“一边一国”主张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更值得关注的是,反分裂法通过后,台湾内部争取“三通”及赴陆投资声浪高涨,国共随即举行了“胡连会”。次年接任台当局“行政院长”的苏贞昌,基于更上层楼的企图,全力推动八吋晶圆等高科技厂西进、直航包机与观光客赴台,台积电登陆便是苏的政绩。若以今日蔡英文的标准,扁苏岂不等同“卖台”,而当时她不就是“卖台帮凶”?更不堪的是苏贞昌,昔日为逐大位力抗“独”派,赢得企业界“做实事”的赞誉;岂料政海失意十多年,重返政坛竟沦为“抗中”部队马前卒。蔡苏如此反覆,足证“抗中保台”完全只是一党之私,完全着眼选战。
蔡英文这般一边喊着敌军将来,一边恳求国际驰援。蔡英文这种不计实力放话、不为和平避战的态度,已把民进党“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的形象摧毁殆尽。蔡英文还未走到宣布“台独”,就先想把人民推向战火边缘,这是她为权位的孤注一掷;但是,人民会想为无能的执政者去打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