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深入揭批“台独”“去中国化”历史教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台独’‘去中国化’历史教育批判”座谈会8日在北京举行。近30位两岸学者与会,深入批判台当局在文教领域推行“去中国化”,呼吁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反制“台独”行径。
“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讲出了历史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的直接关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维一说,“台独”分子反其道而行之,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实施“软鞘利刃”般的“文化台独”,通过修改课纲、建构所谓“台湾史观”,妄图湮灭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他们所走的严重危害国家民族根本利益、背离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意愿的“邪道”,绝不可能得逞。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潘朝阳分析说,“台独”势力先是发明所谓“同心圆”史观,以扭曲异化的空间概念将祖国推向外围;再修改高中历史课纲,鼓吹所谓“日本殖民统治有功论”,将祖国变成外国;2016年民进党再次上台后变本加厉,直接将高中历史课纲里的中国史混入东亚史,进一步弱化祖国的存在。
“历史学的本质是追本溯源、探求真相。在文教领域搞‘去中国化’,完全违背了中国人敬天法祖的文化传统。”台湾中兴大学教授孙若怡说,民进党当局强行修改课纲,让台湾青少年接受颠倒错乱的历史教育,这是彻底的“反教育”,只可能将台湾年轻人培养得短视功利,而缺乏完整史观和长远眼光。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认为,“文化台独”是“台独”分子自认操之在我的柔性行为,因此食髓知味、措施绵密,意图培养更多所谓“天然独”,割断两岸文化联系的“脐带”。然而,中华民族认同在岛内根基稳固,以族谱、传说、祠堂、手札、碑刻等种种面貌存在的中华文化历史记忆不可能被“了断”,日常生活里的中华民族传统持续发挥作用,城市建筑和空间承载的中华历史记忆难以磨灭。这些因素会促使民众自觉抵制民进党荒腔走板的“台独”操弄。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党朝胜说,破解“去中国化”历史教育,需凸显“台独”之恶,全面准确分析揭露“去中国化”只会给台湾带来社会撕裂、政治对立、经济衰落,深陷穷与乱的恶性循环;需规划“交流”之美,深化两岸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交流,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需体现反“独”之力,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反对和全面压制各种形式的“台独”行径。
与会学者还围绕“现阶段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光复初期台湾史的叙事趋向及其实质”“台湾地区新历史课纲里的殖民主义遗留”等课题展开研讨。(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