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国风”
在台北驻点采访,故宫博物院是记者每次必然会光顾的地方。或是采访各色展览活动,或是陪同亲友参观游览,又或者根本没有什么任务,只为在那中式庭院里走走看看,感受那浓郁醇厚的“中国风”,和千年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
新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上任伊始“雄心勃发”,宣称任内将推动“故宫台湾化”,迅即引爆岛内批驳声浪。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所以被冠以“故宫”之名,其来历两岸中国人无不知晓。两岸两个“故宫”,藏品同出一源,其中国文化的基因和底色无以篡改、涂抹,也不可分割。新院长轻率放言,怕是低估了此事的难度。
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士林区,1965年落成,在风光秀美的外双溪依山而建,巧妙地借助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之意境。其宫殿式建筑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那古朴、典雅、气派的传统中式风格,往往令来自大陆的游客产生强烈的似曾相识感。2015年在嘉义开馆的“故宫南院”,建筑设计也是从中国水墨画浓墨、飞白和渲染三大技法中借得灵感,其独特的弧形墙面随光线变化万千,呈现“龙翔云端”的中国意象。
丰富、精彩、珍贵的馆藏,使台北故宫博物院闻名于世,吸引着研究者、参观者纷至沓来。近70万件文物,无一不是中华文化瑰宝。以玉器为例,藏品远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近有备受游客追捧的清代“翠玉白菜”,总数逾5万件。图案形制的变化、雕刻工艺的精巧,完整勾勒出一部刻在玉上的中华文明史。书画、典籍、陶瓷、青铜器……各门类藏品亦无不如此。漫步台北故宫博物院,仿佛徜徉于中国历史长廊,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清晰脉络与深厚底蕴直抵人心。
台北故宫藏品的由来,本身就代表了两岸中国人割不断的亲情血脉。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因为清朝覆灭,曾被尊为紫禁城的庞大宫苑更名故宫,意为“前朝的宫殿”。皇家收藏的稀世珍宝,随着博物院成立成为全体中国人共享的文化财富。抗战时期,为保护故宫藏品不被日军铁蹄践踏,一群“故宫人”挺身而出,历经艰险辗转大半个中国,用生命守护这批国宝。之后,一部分故宫珍藏渡过海峡,来到宝岛,在台北安家,成为台湾同胞亲近、学习中华文化的“特殊课堂”。台北故宫博物院不仅涵养了众多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如今依然是莘莘学子校外教学的首选之地。
流连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厅、回廊,崇敬、向往之情在心底油然而起。你会屏住呼吸、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华夏古老文明的深沉脉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专注地驻足观赏,赞叹毛公鼎的古朴精致、汝窑天青釉瓷的稀世之美、历代书画名家真迹的气度风范……
为了让古老文明更好地走进现代人心里,台北故宫博物院做过很多让文物“活起来”的尝试。以与清朝乾隆皇帝有关的藏品为例,该院曾采用声光电科技设计出一场“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对清高宗的艺术品位进行全新诠释;也曾从现代品牌设计角度梳理乾隆赏鉴文物,推出“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与包装艺术特展”。该院多年以“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理念发展文化创意事业,“朕知道了”胶带纸等颇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创商品,至今热销海内外。
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交流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翻开了交流合作的历史新页,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大手笔”接连登场。“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富春山居图》“合璧”等两岸联展广受赞誉,频频成为两岸文化界乃至全球文化圈关注的热点。
然而,两岸中国人也痛心地看到,文化交流的热潮在民进党上台后戛然而止。在当局“去中国化”的政策布局下,台北故宫博物院新任院长喊出“故宫台湾化”,其实不足为奇,以政治屠戮文化本就是民进党和“台独”势力惯用的手段。
岛内有识之士指出,“故宫台湾化”的实质是将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正如两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同根同源,台湾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绵延存续得益于中华文化深厚传统的滋养,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台北故宫博物院传承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脉,记录着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魂魄风骨,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国风”,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记者赵丹平 赵博 陈键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