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日葵:蔡执政两周年 台湾社会对立加剧

编辑:左妍冰|2018-06-21 10:12:28|来源:中国台湾网

据香港中评社6月20日报道,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所、民进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肖日葵日前对蔡英文执政两周年的表现及其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民进党目前执政困境的首要因素在于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迟滞不前。其次,作为岛内分裂型政治的主要“缔造者”,民进党的政策主张往往不是从台湾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的不是台湾民众利益,而在于选举时能否掌握议题战的主导权,关注政策论述能否占据道德高地。政策不切实际的欺诈成分较多。政党的恶性竞争使很多政策性议题、包括民生和经济议题因为泛政治化而未得到理性的讨论和妥善的处理。

 

肖日葵认为,岛内目前面临政治经济社会议题很多都是结构性的,这需要执政者有真正为民的情怀,跳脱蓝绿对决思维,并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推行系统改革。但民进党执政能力显然不具备这样格局和胸怀。民进党执政面临各种不足,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储备、理政经验、制度供给等技术层面不足,更体现在民进党内在的执政传统、政策文化等执政性格的先天性、结构性限制。在执政危机无法得到扭转的趋势下,所积累的民愤只能越来越强,并最终变成选票惩罚,很可能威胁执政地位。

 

对蔡当局施政不满意度超六成

 

肖日葵表示,蔡英文施政两周年,岛内不论蓝绿的各种民调都显示蔡当局整体施政不满意度超过六成,民众对蔡当局缺乏信心的比例也接近六成。民进党的全面“执政”面临着全面的危机。不仅两岸关系发展两岸关系迟滞不前甚至倒退,而且在岛内的施政表现更是危机重重。

 

肖日葵说,蔡英文执政以来,在政治、社会福利、环保、食安、性别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改革,出台一系列政策,如“转型正义”、“年金改革”、“一例一休”、“核能政策”、“开放美猪、核食入台”、“同性婚姻立法”、“前瞻计划”等等。但这些改革因缺乏沟通、缺乏政策稳定性和科学性,以及过于政治化操弄等等,损害了大部分岛内民众利益而遭到民众不满和反抗,导致民众对各项改革不满意度高居不下。

 

肖日葵举例说,台湾《联合报》5月14日的民调显示,对“推动司法改革”的不满意度为55%,远超满意的24%,对“转型正义”不满意的民众为49%,高于持肯定的29%;对“社会福利改革”,也有47%民众觉得不满意。同样地,《苹果日报》同日公布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蔡英文当局的整体施政不满意度达62%,其中,非常不满意者达33.98%。对“劳动基准法”的修改,不满意者也高达59.34%。综上可见,高达5成以上民众对蔡当局主导的岛内施政是不满意的,蔡当局的各项改革和作为背离了大多数民意,困难重重,执政危机凸显。

 

肖日葵将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蔡英文拒绝“九二共识”,无法为施政创造良好条件。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岛内政党有效施政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之一。蔡英文上台以来,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以“维持现状”为幌子处理两岸关系,企图蒙混过关,但实际上或明或暗“去中国化”动作频发,对外亲美日以对抗大陆,这些分裂主义的作为遭到两岸民众的批判,尤其是让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看清其“台独”本质。台湾民意调查基金会19日的民调显示,支持“台独”的民众从2016年的51.2%一路下滑到2018年3月的38.3%,约少了两百万人。

 

蓝绿对决思维执政 社会分裂

 

肖日葵认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岛内主流民意的今天,以及“台独”则意味着非和平的认知下,蔡当局的两岸关系表现是很难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联合报》民调显示56%台湾民众不满意蔡英文的表现,类似地,《苹果日报》的民调也显示,对蔡英文两岸关系处理不满意度高达67.6%。

 

肖日葵说,没有稳定、良性发展的两岸关系,要想有效地决绝岛内的经济社会议题就变得更加困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民众对蔡当局的财经表现,不满意高达六成。例如,《联合报》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蔡英文上任两年来最不满意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满意度高达62%;苹果日报民调显示,对蔡当局财经表现不满意的民众也高达68.04%。

 

肖日葵提到,经济基础是岛内施政的前提,两岸紧密的经贸关系是台湾经济发展最为可靠和稳定的动力来源。但蔡当局奉行“离中”的“台独”政策,经济上,以新南向政策来取代西进政策,甚至对抗“一带一路”政策,只能是缘木求鱼。进一步地,没有以“一中”内涵为基础两岸关系只能迟滞不前甚至倒退,在此情况下,一是,使得台湾无法积极融入和分享大陆发展的成果;二是,无法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其所提出的各个经济振兴计划也只能是画饼充饥,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积极成果。

 

其次,肖日葵分析说,蔡英文以蓝绿对决的思维进行执政,造成社会分裂。民进党的执政本质在于以蓝绿对决的意识形态执政,以打压国民党及其支持者为重点,维护民进党永久执政为最终目的,执政是为了民进党本党利益,而忽略了人民利益。

 

政党保持生命力须顺应形势发展

 

肖日葵举例说,为维护和巩固自身执政地位,民进党以蓝绿意识形态对抗打压对手,如“转型正义”从法律、经济、政治等多维度打击国民党;“年金改革”被认为是假改革,因为真正需要改革是劳工群体,而非片面地削弱军公教福利,实质还是打压国民党的基本盘;“一例一休”本质上还是为了偏袒资产阶级这一重要的执政资源;让日本核灾地区食品入台,进口美猪肉是为了“离中媚日亲美”,抱美日大腿以获得国际安全感的执政策略。重启核电,是为了造成民众反弹,避免重蹈马英九覆辙。“前瞻计划”则被认为是绑桩计划,人口众多的新北市因是国民党执政而无法得到“前瞻计划”中轨道建设经费补助,而人口要少得多的绿营执政县市诸如彰化县等却能得到资助。可见,民进党有借改革之名,打击对手之嫌,同时改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深入、系统的改革,而是表面、片面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在增进民进党的利益而非全台湾民众的利益。

 

第三个原因肖日葵认为是民进党执政能力不足。2016年重获政权的民进党,仍然面临执政能力不足的困境。首先,民进党是善于操作议题,主导选战议题,并精于政治算计的政党。政党的政策偏好策略性、权变性特征明显,带有机会主义色彩。想凭借某些意识形态的道德优越性,将意识形态作为自身政治利益和权力斗争的工具,而非价值追求。

 

尤其是在野时,肖日葵认为,攫取选票是民进党第一需求,政策主张受制于民意走向。政党角色由意识形态的倡导者与动员者,逐渐转型为民意的追随者,藉以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并通过讨好性民粹政策获取选票。同时,民进党的政策制定存在自利逻辑,例如“前瞻计划”的利益取向明显。

 

肖日葵提到,在政党诚信度低下,就民生政策意识形态而言,民进党在野时左倾,执政变成右倾是其典型的执政路径依赖,因而政策跳票不断。具体地,在野时以问题为导向,民进党所提政策主张往往非常具有批判性、理想性、前瞻性,制造极高政策预期获取民意支持。但民进党执政后,由于资源排挤效应和财政压力等资源配置困境,以及民粹政策后遗症等因素,致使解决问题的执政能力不足。当无力应对民众对其政策跳票质疑时,“台独”执政、蓝绿对决成为执政主导思维,这反过来又制约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肖日葵分析说,台湾社会中间选民占主导,吸引和抢夺中间选民应作为政党的重要任务,尽可能地顾及中间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塑造一种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够接受的意识形态,以寻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妥协与调和。但民进党却坚守“台独”意识形态和蓝绿对抗执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