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识珠者”将中国文学带向世界

编辑:王瑞颖|2018-06-19 11:26:27|来源:新华网

打开6月新一期的《纽约客》杂志,读者会在“小说”栏目读到一个颇有乡土气息和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中国少年成长故事:鲁羊的短篇小说《银色老虎》译作。

 

发掘这名“小众”中国作家并把他介绍给英语读者的是美国“文学青年”埃里克·亚伯拉罕森。

 

以亚伯拉罕森为代表,一批活跃在文学译介、版权代理等领域的中国文学海外“知音”和“伯乐”,以他们的行动,努力把中国故事带给世界。

 

开一扇窗——推介中国作家

 

鲁羊是谁?对于热爱文学的中国人而言,这也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亚伯拉罕森说,他和鲁羊相识多年。几年前,他翻译完《银色老虎》,通过纽约的朋友结识《纽约客》编辑,随即投稿。历时一年多漫长等待,“中国老虎”终于“出山”。

 

随刊配发的作家专访中,《纽约客》从创作技法、叙事视角、文学象征技巧等方面提问,显示出这本欧美老牌文艺刊物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入洞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文学和世界的一场真诚对话:小说没有被当成社会分析样本或者猎奇媒介,而是回归文学本源,关注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意义,呈现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探讨。

 

促成这场对话的亚伯拉罕森充满成就感。这名来自西雅图的美国青年身材高大,汉语流利,谈起中国当代文学如数家珍,视已故作家王小波为精神偶像。

 

作为译者和中国文学译介网站“纸托邦”的创办者,十多年间,亚伯拉罕森倾注心力向世界推介中国当代文学。“纸托邦”从最初的文学翻译信息交流网站,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一扇窗。

 

2015年,“纸托邦”推出“短读计划”,定期发布中国当代文学短篇,以其高质量译作,吸引了《卫报》《洛杉矶书评》等多家海外媒体关注,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学的海外读者群。

 

同时,“纸托邦”与国外大学合作,提供文学翻译培训资料,还在全球多个城市举办读书会和作家活动。英国汉学家、文学译者韩斌描述“纸托邦”在英国举办的几场线下读书会时说,“小小的活动场地总是坐满了人”。

 

点一盏灯——与中国文学杂志合作

 

近年来,伴随中国全球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欧美文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度持续上升。透过译者的精妙译笔,西方世界观察、了解中国文化的视角更多元。

 

韩斌翻译过贾平凹、严歌苓、虹影等作家的作品。英国译者王海伦译过曹文轩、余华等人的作品。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则是莫言的“御用翻译”。亚伯拉罕森翻译过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

 

2011年起,“纸托邦”与《人民文学》杂志合作推出中国文学季刊《路灯》。八年间,格非、王安忆、阿乙、路内、毕飞宇、李娟、郝景芳、韩松等百余名中国作家的作品进入英语读者视线,这其中既有文坛宿将,也有实力新秀,呈现中国当代文学的鲜活与丰富。

 

取名“路灯”,寓意中西文化交流之路上的灯。点点光明,照亮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亚伯拉罕森说,目前,路灯项目运转良好,主要困难是海外发行。“外国读者要买到《路灯》还是不太容易”。

 

铺一条路——推动中西文学融合

 

如今,亚伯拉罕森和他的团队把一部分重心转向文学代理和版权经纪,频繁往来于美中之间,与海外出版社洽谈合作。

 

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他们既了解中国文学,又能精准把握西方读者阅读兴趣,与海外出版圈、文学界沟通具有天然优势。

 

亚伯拉罕森认为,选择作品、翻译样章、准备介绍资料,这些工作看似繁琐,其实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帮助海外出版社建立对中国作品的完整认识,还能增强他们出版中国文学的意愿和信心。这些努力与翻译文学作品本身同样重要。

 

这一观点得到不少译者认同。韩斌说,有时她会依照个人兴趣翻译一些中国文学作品。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通过出版社签订翻译合同,而出版社主要经由文学代理了解作品、购买版权。她认为,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海外市场的“品牌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一本书无人知晓,或者没人读过,再好的书,出版社也不会出版”。

 

“纸托邦”曾主持策划出版交流周,邀请海外图书编辑访问中国,促进中外文学出版界交流对话,并直接参与中国文学的海外出版。即将翻译出版的作品包括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和阿来的《空山》。

 

亚伯拉罕森说,每个项目都是一小步,一点点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工程。“本质上,我们想让(中西)两种文学彼此融合,尽管过程缓慢,但依然在前进。”

 

一点一滴、聚沙成塔地努力,这群中国文学的海外“识珠者”试图消弭中西文化的认知鸿沟,让世界领略中国文学“珍宝”之美。(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韩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