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协力 古村正变色彩斑斓
不惧困难,大展宏“涂”!“打破界限”海峡论坛首届创意涂鸦大奖赛昨天在集美大社正式拉开帷幕,经过一天的“奋发涂墙”,当天下午几幅作品已在墙面上现出雏形,古老村落正变得色彩斑斓。
本次涂鸦大奖赛以“大展宏涂 梦圆两岸”为主题,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导报社、台湾旺旺中时集团联合主办。昨天上午,主办方举行两岸选手见面分组会后,各队随即着手领颜料,进行“涂墙”作业。
行走在大社的巷弄里,一座座古厝、老洋楼迎面而来,选手们开始根据墙面周遭的环境,对作品进行微调、重构。
来自台湾景文科技大学的刘冠辰老师,此次指导“梦与自由队”。他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设计原稿时,选手们并没有考虑墙面实际情况,也不知道当地的人文风貌,因此在实地“上墙”时肯定要做调整。“你看,这面墙上还有两扇窗户,玻璃上不能涂上颜色,因此要求我们要重新构图,将窗户融入画面中,使之不再突兀”。
另外,在这面墙的旁边,有两座古厝。该队成员钟媛建议,应融入中国风元素,让画面与实景的风格更协调。
“梦与自由队”成员来自台艺大、士林高商、台东大学、景文科大等校,虽然组队时间不长,但配合默契,有人在纸上打草稿,有人在墙上画画,有人调色,有人涂鸦。时间不长,一座仿古建筑便跃然墙上。
来自台湾士林高商的何佳谕,正与她的队友一道,将作品《孩子们的奇幻国度——厦门》涂鸦上墙。他们这队行动最快,队员简单商议后,便开始涂鸦。不一会儿,土楼、鼓浪屿、沙茶面、风狮爷等轮廓便出现在墙面上,引来路人驻足围观,甚至有当地儿童"共襄盛举",加入涂鸦的行列中。
"be young队"的"施工"难度则是最大。作为唯一一个竖墙面,选手要在高达三四米的平台上作画,对于大家的技艺和胆量都是一种考验。
太阳渐渐大起来,照在墙上,也照在选手的脸上,他们虽然流汗,但顾不得擦。旺旺中时集团时际创意传媒总经理特助王雅芬表示,当得知涂鸦作品将永久保留时,大家热情都很高涨,希望自己的成果永远被游客看到。
据主办方介绍,按规划,各支队伍在5日下午前要完成涂鸦作业,6日举办评审会,颁奖仪式将在7日进行。
花絮
两岸“东北人”
在厦叙乡情
“张老师,听您口音是东北人啊?”
“是啊,我老家在辽宁。”
“这么巧啊,我祖籍也在辽宁,而且属于满族的镶黄旗。”
“哇,那你们家世高啊!”
“哪里,哪里!”
这是旺旺中时集团时际创意传媒总经理特助王雅芬与集美大学美术老师张恒军的一段对话。王雅芬虽然是在台湾出生,张恒军也离开辽宁很久了,但聊到故乡的事情,两人似乎有说不尽的话。
有人话乡情,也有人叙起校友情谊。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的台生张雅岚,本科就读于台湾艺术大学,当得知台湾选手中有台艺大的师弟师妹,便主动过去打招呼。
台艺大图文传播艺术系大四学生钟媛即将毕业,她不想跟着张雅岚师姐的脚步继续深造,而是想“登陆”找工作,广州是其就业首选地。
“大陆竞争大,但机会也多”, 钟媛很珍视这次参赛机会,希望能拿到好的名次,以增加未来“登陆”求职的砝码。
大社“台味”足
台湾选手受感染
置身大社,时不时就能听到几句闽南话,这让很多初次离乡的台湾青年很感动。
在大社戏台,集美芗剧团正在表演说唱,相似的乐声、相近的语言,让他们情不自禁停下脚步。
“没想到在厦门,也能听到熟悉的乡音”,有台湾选手表示。
与此同时,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也在大社上演,在“台味”十足的庙会上,有不少台湾小吃。在北京求学的台生张雅岚,也忍不住买了一种,来一品家乡味。
大社的古厝风格,同样与台湾别无二致。来自台湾士林高商的选手张丹云表示,看到这些熟悉的建筑,真的很亲切,能在这里进行涂鸦创作深感荣幸。
插曲
“老家就在大社!”
她助夫圆“寻根梦”
“本来是带领台湾青年前来参加涂鸦大赛的,如果还能帮先生寻到根,那就太好了!”台湾旺旺中时集团工作人员祝茹彬此行来集美,除了帮岛内青年“圆梦”之外,还带着替丈夫“圆梦”的使命。
祝茹彬是江西人,12年前与台湾小伙张家伟走入婚姻殿堂。说到丈夫家世,她透露,先生家本来姓陈,后来因过继给张家而改姓张。这次听说妻子要带队来集美大社,家伟特别嘱咐她带上陈氏家谱,顺便在这里寻根谒祖。
翻开陈氏家谱,导报记者发现,在家谱的一开始就写着“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仁德里十一都集美堡集美社人氏,传至十八世,缨宁公迁居来台”。在家谱的最后,我也看到了祝茹彬先生的名字“家伟,培煌之子,娶妻大陆人士”。
历史上的“同安县仁德里十一都集美堡集美社”是不是在今天的大社一带?导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自明朝至抗战,集美在500多年间都属于同安县明盛乡仁德里十一都,历史上狭义的集美最初仅指大社一带,而陈姓正是大社的大姓。“如果先生的祖籍地真在大社,那就太好了!”祝茹彬兴奋地说。
张家伟目前在江西开厂经商,4日也将来到集美与妻子汇合。再过几天,就是两人结婚纪念日了,他们已打算就在大社过。“能在祖先的见证下,庆祝结婚12周年,感觉会很有意义”, 祝茹彬开心地说。(本版撰文 导报记者 薛洋 本版图片 钟洪 柳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