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漂亮数字”难掩台湾旅游业萧条
台“观光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来台旅客达1073万人次,连续三年突破1000万人次,台当局也对外一再强调2017年赴台旅客数量增长亮丽。但当地业者和媒体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台湾旅游业表面上看数字似乎很美丽,但难掩萧条,实际感受“落差很大”。
以台湾具有指标意义的参观景点计算,台北故宫博物院2017年减少了23万人次游客,其位于嘉义的南院更是从头一年的147万人次跌至97万人次;南部垦丁公园各景点2016年游客有800多万人次,2017年几乎减少一半;中部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减少50万人次;太鲁阁游客减少43%……
对此,业者和媒体不断质疑:千万游客去哪了?他们认为,当局的数字有美化之嫌,应分门别类公布入境游客细目,如入境旅游、商务考察、参访团、个人旅游等,不能将以旅游名义来台打工,甚至只是转机过境的人都算入游客数字。
更重要的是,对于台湾旅游业者来说,他们虽关注来台游客的数字,但更关注游客带动消费、带动产业的能力。而大陆游客就是来台游客中消费能力最强的。
记者接触到的台湾业者分析说,景区游客大降的原因包括:2017年台当局推行退休年金改革,很多退休人员怕年金缩水而减少旅行,造成景区本地游客减少;“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陆游客减少。”
据台“观光局”最新公布的统计图表,2017年大陆来台游客为273.25万人次,仍居来台游客首位,但比上年351.17万人次大幅下降,距2015年418万人次的峰值更相去甚远。
根据业者一项专业统计,不含航空运输产值,仅2017年1至10月大陆游客减少85万人次,估算台湾旅游收益减少396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购物产业减少192.2亿元,旅宿业减少90.8亿元,游览车业减少50亿元,团餐业减少50亿元。而台湾的民宿、饭店也不时传来倒闭的消息。
记者在台湾著名景点采访时看到,以往由于大陆游客多,景区的工艺品店、餐饮店、停车场往往爆满,而今生意冷清,游客零零散散。
“以前日月潭到处都是大陆游客。我们一个月营业收入至少100万元,现在也就30万左右。”在日月潭经营纪念品商店的一位老板无奈地说。
为挽救颓势,台当局大力推行所谓“新南向”政策,放宽东南亚地区人士入境条件,还撒钱补贴,拼游客量,但这些地区游客的消费力远远低于大陆游客。
“大陆游客来台湾的人数这两年大幅降低,对我们旅行社收入有很大影响,东南亚游客的消费难以填补这一空缺。”台湾逸欢旅游副总经理骆简豪告诉记者。
按业者估算,东南亚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仅为大陆游客的三成。骆简豪说,大陆游客出手大方,而且与台湾同文同种、习惯相同。“许多东南亚游客是搭乘廉价航空来台的,消费很节省;一些游客喜欢买布鞋或价格不贵的服装。”
近日在一场旅游同业活动上,一位曾分管台湾旅游业的退休官员表示,2017年来台观光客数字虽然破千万,但旅游业仍然萧条,他所在的企业新购买的80多台旅游车每天都“躺”在停车场。当局要想办法,让大陆游客再来台湾,“不要让业者打退堂鼓”。
台湾《联合报》日前发表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观光旅客人次达标,观光外汇却呈现缩减,观光消费则持续下滑。简单的数字,说明了业界与民众无感的原因,也揭露了所谓“新南向”政策的虚矫。“老用‘千万观光’自我沉醉,除供‘新南向’吹嘘外,只会让台湾观光走入死胡同。”(新华社台北1月19日电 记者喻菲、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