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已开启

编辑:左妍冰|2017-10-14 10:14:00|来源:人民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u=786172275,4048313209&fm=27&gp=0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灿荣日前在《当代世界》2017年10月刊上发表了题为《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自身外交实践和探索,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突出。

 

金灿荣表示,五年来,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纷纭变化的复杂局势,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中国领导人逐渐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外交蓝图。

 

全文如下:

 

提出外交工作总体目标,确定崭新的国家定位

 

长期以来(至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自我定位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东亚的地区大国”。这样的“地区大国”的定位是基于中国长期发展落后的整体国情,相应的中国的外交目标也主要是为国内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这显然是一种处于守势的外交姿态。今天,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经贸联系的加强,中国经济和安全纷纷“走出国门”,中国国家利益变得日益“全球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首次提出了中国的外交工作总体目标,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明确指出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定位,也指出了中国外交必须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中国梦”到“外交工作总体目标”是中国外交服务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4年11月28—29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次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外交工作总体目标,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明确倡导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明确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国际关系领域占据道德高地,是中国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就任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时更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上无数的斗争和冲突表明,地区主义、小团体主义,甚至霸权主义,都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西方长期以来追求以零和的方式实现局部的和平,往往带来其他区域的混乱,而中国秉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和推动构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大国困境”,还有助于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这个理念的核心在于“共同命运”和“合作共赢”,这是中国文化中“和”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崛起最终赢得世界各国支持的制胜法宝。

 

提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战略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外交长期是以地区战略为主。尽管中国与世界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加深,但是在外交战略的规划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新一届领导人高瞻远瞩,放眼全球,谋划了两个重要的全球战略,成为中国中长期外交战略的两个重要抓手。这两个抓手,往西是“一带一路”,往东是亚太自贸区,东西兼顾,盘活了中国的整个外交,也为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这“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亚太自贸区,则是中国的另一只“活眼”(围棋术语)。中国是一个亚洲国家,中国与亚洲国家加强联系完全符合中国的地缘经济优势。2010年横滨APEC部长级会议决定将在各国之间43项双边及小型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在亚太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FTAAP)。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国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完成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路线图》的制定。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将成为中国和亚洲各国加强经济融合,抵御外来经济和金融风险,甚至抗衡其他区域组织竞争的重要力量。

 

针对不同性质的国际关系提出不同的外交定位

 

新一届党中央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灵活务实,在“合作共赢”的框架下,有的放矢地提出许多新的目标定位和新的政策主张,丰富了中国的外交格局。

 

一、中美共建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在中国外交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的焦虑一定在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围堵和防范将长期存在。中国外交如何化解这一不利态势,避免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仅“考验”着中国领导人的智慧,也将决定着中国是否能够和平崛起。

 

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期间,双方把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新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之后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提到了这一概念。不可否认,在中美就“新型大国关系”的态度上,中方提得多美方提得少,中方希望借此加强合作和相互尊重,美方却对此充满疑虑和不愿马上放弃陈见,但中国应该对此保持乐观态度。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已经认识到,中美的共存共治将是大国关系的未来,所以,“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占据话语主动权的理论创新。

 

二、中俄和中欧的战略伙伴关系

 

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和中国一直是好邻居和好伙伴。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外部环境的压制,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呈现出强化势头,双方在能源、经贸、军事、地缘安全等多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姿态。目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建立20周年,2014年两国更是进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因此,当前的中俄关系可以说是大国构建和谐、建设性、平等信任、互利共赢关系的典范。

 

中欧关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推动中欧各国及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双方交流揭开崭新一页。20世纪末以来,中欧着眼长远,顺应潮流,推动双方关系连续登上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台阶。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这次历史性访问是为中欧关系“定方向”之旅、为中欧合作“提速度”之旅、推动中欧关系战略性合作“上水平”之旅。

 

三、中国周边关系:亲、诚、惠、容

 

中国与周边各国是天然的邻居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与邻国的经济、贸易、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是夯实中国与周边关系的重要基础。此外,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就是假定中国崛起以后会以武力的方式威胁周边国家的安全。因此,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亲、诚、惠、容”这“四字箴言”,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宣言,是对多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精辟概括,反映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这一理念也将中国与周边国家连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四、中非关系与中拉关系:友谊合作

 

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堪称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典范,并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2015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致辞,系统阐述了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主张。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表示,中方愿在未来三年内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涉及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与安全十个领域。为确保“十大合作计划”顺利实施,中方决定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十大合作计划”得到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

 

拉丁美洲各国是中国发展中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拉论坛的成立是中拉关系史上的创举,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2015年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此次会议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五、中国与中东关系:务实合作

 

中东是世界重要的能源产区,也是历史上世界性大国竞争的重要场所,历来被称之为“大国力量的试金石”。中国既希望中东能够维持稳定的原油生产,又希望其在“一带一路”中扮演关键的和重要的角色。2016年1月19—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访问沙特、埃及、伊朗,成为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凸显了中国与中东的友好关系和中国在该地区不断增加的影响力。众所周知,沙特和伊朗在地区议题处理上分歧很大,竞争性很强,而中国领导人同时访问这两个国家,说明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也彰显了中国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坚定信念。

 

积极参与国际机构建设和提出中国方案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责任也应该相应得到提升。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中国为主的国际机构建设和以中国为主场的国际会议召开,希望透过这样的契机,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例如,随着金砖国家(指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五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14年金砖五国决定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便于五国经济交流与发展。根据协议,银行总部设在中国的上海。再比如,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在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会谈时表示,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年6月29日,57个创始成员国的高级官员齐聚北京,签署《亚投行章程》。2016年1月16日,备受瞩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同年9月,加拿大宣布正式申请加入,成为北美洲第一个加入该机构的国家。共建“亚投行”已成为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创举。

 

2014年5月,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第四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方对加强亚洲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张,呼吁各国树立亚洲新安全观,即“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这体现了中国安全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此外,中国主办的2014年的APEC北京峰会和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向世人展示中国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诚意和积极融入世界的新形象,也向世界提供中国特色的全球经济治理方案,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中国动力”,诠释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在2016年9月3日二十国集团杭州工商峰会(B20峰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他不仅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强烈信心,还希望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倡议“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定信念、立即行动,第一,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第二,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第三,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总之,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提出新的全球治理理念

 

当前世界各地区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受到西方文化和话语的影响极深。但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社会分化和分裂现象表明这样的治理模式存在严重弊端。随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对于世界的治理理念也在不断进行一些大胆的、有益的创新。2013年3月,习近平访非期间,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当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理念和风范。

 

中国2014年3月在海牙提出的“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和5月在上海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就融入中华文化中善于统筹兼顾、协商合作的理念。此外,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深入、全面地阐述中国的“文明观”,他提炼概括了文明的三个本质特征: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三大特征最终落脚点放在包容上,包容是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平等共处的保障。演讲最后提出“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前进方向。当然,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贡献也不容抹杀。《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2016年9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法国《费加罗报》表示中国的这一决定备受期待,不仅能展现出“负责任的领导者”形象,同时也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带动效应。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的全球治理观,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发展为优先,强调构建的全球伙伴网络以平等互信、互利共赢为前提,中国的声音受到更多欧洲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拥护。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认为各国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是既利己又利人的思路,世界各个国家因为国情不同、所处阶段不同因此发展道路也不同,是客观的、合理的。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也降低了中国外交可能面临的抵触风险。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已经开始“扬帆启航”。未来中国外交不仅将继续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将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人民网10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