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俞源v.s 台南菁寮----台湾女孩的两岸农村“homestay”记
我喜欢农村。
喜欢一个地方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因为美景、美食或是旅行当中遇到的人。对我来说,生命中最让人牵挂、铭记在心的回忆,往往是那些看似平凡无奇却又深入人心的小事。农村于我,最大的魅力是卸除一身“都市武装”。
本文作者在浙江俞源村
本科时期的寒暑假,我总爱往乡下、农村跑,一待就是十天以上。可能因为学传播的关系,我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并且对人有着很大的好奇心。我享受着不同于昨日的今日,听故事、说故事和分享故事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
对我来说,若要真正深入地了解一个地方,与其到其最繁华、绚烂夺目的城中心,不如选择远离市区,去到最原始、天然的农村待着。和当地人一起吃饭、走走他们平时走过的路,抽离原本紧张焦虑的状态,让自己脑子适时放空、放慢脚步、蹲下身子,全身心投入。
2014和2017年夏日、台南菁寮和浙江俞源,两岸农村的“homestay”之旅有几个共同点:住在当地人家、至少十天的深度体验。农村,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两趟旅行分别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经历了许多刺激和温暖的故事。对我来说,这两个地方就像是自己的娘家。
2014年夏・台湾台南市后壁区菁寮村
稻田,是台湾乡间最常见、也是最美丽的风景。种出了全台冠军米,加上2005年《无米乐》这部描写台湾老农生活的纪录片,让位于台南后壁区的菁寮村为人熟知。难得的是,许多老街、店家还保持着旧有风貌,没有太多商业化气息,民风单纯也热情。
台湾嘉南平原盛产稻米,在后壁区处处可见绿油油的稻田,这个村落的人事物都像稻米一样黏,牢牢地黏住了我的心。
待在菁寮村的十五天虽然有些短暂,但我很感谢《蹲点・台湾》项目为我们创造的机会,自己规划并实践十五天的支教和纪录片拍摄计划,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许多让人无奈的现实,不断冲击我的成长经验。刚到村子的头几天,我们仍带着都市价值观去看事情,并且自以为是地评断当地,在自我限制的思维下只看到菁寮的不足、缺陷。现在回忆蹲点前期的自己,真的很愚昧;因为一个旁观者是没有资格随意批判的,唯有参与者和实践者有那个权利。
上面照片中站在绿油油的稻田里,总是满脸笑容,健硕的身躯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这是阿嬷。
只剩下一只手、跛着脚走路一拐一拐的、黝黑的皮肤,这是阿益阿公。
加起来超过一百六十岁的阿公阿嬷是我们在台南十四天最大的依靠。很幸福,有缘遇到两位温暖又善良的老人家,在看似平凡的两位老人家身上,看见伟大的不平凡。
阿嬷是阿公家的童养媳,从小就跟着阿公了。阿公因为罹患小儿麻痹,小学时为了躲避战争空袭,常跌得全身是伤。他读书到小学三年级就离开了学校,在家帮忙农作。
好景不常,阿公十七岁在一次牵牛时,因为牛突然回头攻击,牛角刺中他的颈肩造成大量出血,甚至差点葬送性命。命运多舛,阿公三十多年前到屏东帮人割稻时,不幸在割稻时翻车,左手因此重创遭截肢。
但,多舛的命运并未击倒阿公,阿公继续耕作并且跑遍全台帮人割稻。
虽然阿公和阿嬷年岁已高,但他们仍是每天清晨起床到田里干活。看着阿嬷挥汗如雨、大口喝水的可爱模样和阿公行为虽然不方便却还是坚持坐在田埂间守护着阿嬷的样子,我们内心既不舍又高兴,一方面不舍得老人家那么辛苦,同时也很欣慰看到阿公阿嬷身体硬朗,能够下田耕作。
阿公和阿嬷虽然没读过什么书,生活智能却是无比丰富,好学精神甚至是我们年轻人都比不上的。
就拿阿公来说吧,阿公前几年到菁寮教会上过基础的电脑课程,现在已养成每天上网收听“神农广播电台”(台湾一个农业广播电台)的习惯。有天晚上,我下楼晒衣服时,阿嬷笑咪咪地说:“妹妹啊,阿公要问你们电脑的事情啦!听到你们在楼上拼拼磅磅ㄟ(闽南语:形容动作声音很大)声音想说你们已经起来了,那ㄟ金马(闽南语:怎么现在)才下来啦!”当时听到阿嬷这样说,我心中真是又惊又喜,没想到阿公在等我们啊!
那天晚上,我们专注地坐在阿公身边,从电脑开机、网络连接、开网页、进入“神农广播电台”的网站、点击欲收听的节目,每一个步骤对我们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动作,但对于阿公较低的识字率、长期以单手做事导致右手易抖且不好使力、眼睛退化来说,我们尽全力用不太流利的闽南语教阿公每一个步骤。
看着阿公努力学习的神情,真是深深佩服他接纳新事物的开放精神;就算学习速度比较缓慢,但为了田地上的稻作,就像是为了自己的孩子,阿公什么都愿意付出。
老人家的亲切和热情逐渐打开我们武装的心房,虽然闽南语不太流利,有时候还需要比手画脚,但真的好喜欢和阿公、阿嬷待在一起感觉,喜欢阿公阿嬷总是笑咪咪地叫我们“妹妹”或“小姐”,就像是个孩子被呵护。
2017年夏・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俞源村
俞源太极星象村,距离县城20公里,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计建造。古村落现在仍保有宋、元、明、清古建筑1027间。古建筑里头的木雕、砖雕、石雕精致,在村口还有占地120亩的巨型太极图。俞源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生态“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是寻古探秘休闲的旅游胜地。
北京的六月骄阳似火,南方却正值雨季。机缘巧合下,刚结束期末考的我一路南下,坐了十多个小时火车,来到了位于浙江省武义县西南部的俞源村-一个文化、人文和自然融合的可爱村子。
为期十天的“走进金华古村落” 项目,除了可以深刻的体验到当地风俗文化、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外,最吸引我,且要大力推荐的绝对是“家+”模式。
什么是“家+”模式呢?可以用英语的homestay解释,就是以当地老百姓家庭为基本单位,辅以传统古村落生活体验、乡村田园风光、特色民俗文化为核心吸引物的古村落旅游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实践“关上房门是星级酒店,打开房门是温馨家庭,走出家门是乡野生活”的“家+”发展理念。
接待我们十天的“家+”体验的是俞爷爷和俞奶奶家,两位浑身散发着亲切和真诚的老人家,笑起来就像弥勒佛一样。每天,在爷爷奶奶的呼唤中醒来,惊叹着奶奶的好手艺、跟着爷爷走跳俞源村,享受如儿女般无微不至的照顾。好几次在大伙儿围圆桌吃饭时,都忍不住多看爷爷奶奶几眼,对于离家千里的我们,心中好暖好暖,就想要静静地待在他们身边。
爷爷的父亲在抗战时期跟着军队远征台湾,加上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台湾,因此爷爷对台湾有份特别的情感。每回爷爷提到当年的故事,语气中总是带有满满的怜惜,即使不能完全理解那份感情,但或许因为我的爷爷和外公也是在战争时期从大陆来到台湾的缘故,我内心还是能感受到爷爷口中兄妹血浓于水的亲情。
“请把俞源当作自己的家,大家有缘才能相聚在一起,非常欢迎大家!”印象很深刻,到村子的第一天晚上,爷爷真诚又温暖的话一扫我们初来乍到的紧张。当爷爷奶奶知道我吃素后,每餐饭都会特意准备许多道蔬菜、鸡蛋、豆腐,连早餐的馅饼都有素馅的,真的特别暖心。
老人家就是这样,最期待的事莫过于家里热闹一点,有人陪他们说说话;但是,对于住在农村的长辈来说,这个愿望也许是一个奢求。还记得有两次团队组织去外面活动,回到村子的时间比较晚了,当我们一下车、走过桥头就看到爷爷在外面守望着、等着我们,就像长者在等自己晚归的孩子一样。顿时,整个心都融化了,爷爷的身影在路灯下显得格外温暖……
离开俞源村的那天,艳阳高照,最后一张合影记录下我们睁不太开的双眼和自然漾起的嘴角。临走前,俞爷爷让我写下在北京的地址,说他们明年春节会到北京找儿子一块儿过年,不知道我那时是否会在北京;我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和爷爷奶奶亲手做的馅饼踏上归途。将要离别时才惊觉: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最能让人坚实的心柔软下来。沉甸甸的行李伴随着沉甸甸的心情,我只能暗自在心中许下“一定会再回俞源村”的愿望,一定要再抱抱爷爷奶奶。
离开俞源村前,我们几个小伙伴给爷爷奶奶写了一封感谢信
我知道,我的农村故事未完,会一直走下去、抒写下去……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刘馨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