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30年回顾与展望

编辑: 母曼晔|时间: 2017-07-25 17:07:37|来源: 中国台湾网

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发布;同年底,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交流交往大门开启,涓涓细流汇聚成浩浩大潮,迄今30个年头。

 

“两岸一家亲”,两岸同胞始终是两岸关系历史的创造者、实践者。大陆亲人的热切想念、深情呼唤,台湾老兵“回家去”的思亲呐喊,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归乡后亲人热泪盈眶、紧密拥抱的一瞬间,成为最温情、最感人的经典画面,如今两岸同胞交流川流不息,两岸经济合作硕果累累。祖国大陆始终是发展两岸关系的真诚推动者、政策主张者。从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到江泽民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从胡锦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到习近平对台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体现了大陆领导人的强烈历史担当和巨大政治勇气。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从“九二共识”的达成,到“汪辜会谈”的举办;从2005年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60年以来首次会谈,到2015年两岸领导人66年以来首次会面,都凝聚着两岸双方深邃的政治智慧。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增进同胞福祉和亲情,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这是历史潮流,是人心所向,沛然莫之能御。

 

30年两岸历史长河一瞬,发人深省;30年两岸交流波澜壮阔,感人肺腑。为探寻历史足迹,感受时代脉搏,聆听同胞心声,《两岸关系》杂志自2017年第6期开始,特开辟“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年”专栏,抚今追昔,向两岸关系过往致敬;瞻望未来,对两岸关系前途充满希望。文章全文如下。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30年回顾与展望

本刊特约记者 李启龙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篇《乡愁》生动刻画出了两岸隔绝状态下,跟随蒋介石败退到台湾的百万去台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眷属压抑心底的思乡情怀。从1986年底开始,国民党去台老兵发起持续数月的请愿活动,迫使台湾当局调整有关政策,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

 

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987年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来到大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3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回眸这段沧桑历程,人们由衷地感受到,祖国大陆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政策,是推动两岸关系前行的根本指引。两岸同胞的交流往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两岸同胞将不断增进心灵契合,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前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面前”,发出了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时代强音。

 

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祖国大陆确立并逐步完善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进行了全力以赴的努力。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强调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提出通过商谈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尽快实现通航通邮,进行经济交流。《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阐述了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后被称为“叶九条”),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提出“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叶九条”是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深化与发展。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同志表示: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构想(后被称为“邓六条”)。其要点是:1.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2.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3.祖国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4.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5.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举行国共两党平等谈判,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6.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一国两制”构想从理论走向实践。

 

从《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条”到“一国两制”构想,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不断发展,在台湾岛内引起强烈反响,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大陆充满善意、诚意、富有灵活性的形象越来越突出。相较之下,台湾当局则显得被动、保守、僵硬。这种形势逼迫台湾当局思考如何调整其大陆政策。

 

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方方面面的对台工作也周密细致、精彩纷呈,对争取台湾民心发挥了巨大作用。1982年7月4日,廖承志副委员长发表了致蒋经国先生的公开信,呼吁蒋经国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推进两岸和平统一。信中说:“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岁月不一,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这些话语点明,两岸统一具有紧迫性,蒋经国先生对两岸统一与否负有历史责任。这封信虽以个人名义发表,实则代表大陆方面再度发出举行和平统一谈判的呼吁,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1986年5月3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机长王锡爵驾机飞抵广州白云机场降落,要求和家人团聚,震惊两岸。中国共产党圆满解决了“华航事件”,是对台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的一次重大突破。1987年9月11日,台湾《自立晚报》2名记者绕道日本赴大陆采访,这是38年来,台湾记者首次赴大陆采访,中国共产党给予了“非常热烈的欢迎”。这次采访对台当局“三不”政策形成又一次重大冲击,一时间,岛内要求“三通”的呼声更加高涨。

 

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展现了巨大诚意,各项具体工作也扎实得力,对台湾民众,尤其是国民党去台老兵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兵们心底压抑的思乡之情爆发了。从1986年底开始,国民党去台老兵发起返乡探亲的请愿运动。1987年5月2日,“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正式成立,6月28日,在台北主办的“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座谈会”,到会者六七千人,盛况空前,老兵们一致希望台当局尽快开放探亲,结束民族悲剧。岛内媒体写道:“台湾社会要求与大陆交流的力量,如万马奔腾,沛然莫之能御。”

 

“春风终解千层雪,碧海犹连两岸心。”祖国大陆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政策和各项对台工作具体实践给台湾当局的隔绝政策形成巨大冲击。老兵们“想家”的呐喊闻者动容。在这些因素合力的作用下, 1987年11月2日,第一批返乡探亲老兵终于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了,两岸关系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民间交流之门打开了,固然可喜可贺,但走好未来的路更加重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形势和岛内局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中央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攻坚克难、不断前行。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八项主张包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主张,丰富和发展了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和主要政策。1.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思想。2.提出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针对性。3.发展了两岸谈判的思想。正式提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提出分步骤谈判,第一步先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4.赋予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新的含义。5.深化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6.表明了不赞成在国际场合进行领导人会晤的态度。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孕育于反“台独”斗争尖锐之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之际。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其要点是:1.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3.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4.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丰富了国家统一理论,开创了对台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台海形势的发展变化,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释了民族复兴与两岸前途的密切联系,树立起共圆中国梦这面团结两岸同胞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丰富发展了国家和平统一理论;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谋划对台工作,深化了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确道路,丰富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内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揭示了“九二共识”核心意涵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意义;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丰富了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思想内涵;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强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指导对台工作迈上新台阶,引领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30年来,贯穿两岸关系发展之路的主线始终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一定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针对变幻花样、兴风作浪的“台独”势力及其活动,祖国大陆从政治、军事、外交、舆论等方面开展了坚决的反“台独”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辉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95年6月,李登辉以所谓私人名义窜访美国,将分裂活动推向高潮。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95年7月、8月、11月和1996年3月在台湾海峡和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显示了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大陆方面对此展开了强有力的斗争。8、9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连举行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巨大能力,沉重打击了李登辉分裂势力。台湾当局被迫表示不会依照“两国论”修改“宪法”和法律。

 

2000年5月20日,民进党陈水扁上台执政。2002年8月3日,公然抛出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2003年9月,又提出要“催生台湾新宪法”的“台独”时间表,企图让台湾成为“正常、完整的国家”。针对陈水扁“台独”冒险,大陆方面开展了反对和遏制“台独”活动的坚决斗争。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给“台独”势力以强大震慑。这部重要法律,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2008年3月,台湾地区同时举行台当局领导人选举和“入联公投”,民进党落败,“入联公投”遭否决,大陆方面反对和遏制陈水扁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2016年1月以来,台湾时局发生重大变化。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表示“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针对岛内“台独”势力形形色色的“去中国化”活动,大陆方面划出了清晰的红线。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发出了反“台独”的最强音。

 

 

站在1987年,看两岸关系未来,谁能想到会有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卡式台胞证,谁能想到会实现两岸直航、两岸媒体驻点采访双向化、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学生赴台就学、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谁能想到国台办与陆委会有朝一日建立起联系沟通机制,更有谁能想到两岸领导人竟实现了会面……有太多太多的想不到,然而,在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一切都实现了。

 

30年来,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不断扩大和深化,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两岸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变化之大,真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

 

两岸交流往来蓬勃发展,加深了同胞感情。2008年7月,大陆居民开始赴台旅游,实现两岸人民往来新突破。2015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985.6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2016年,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人员往来出现回落,但仍达到939.39万人次。每年两岸教育、文化、新闻、宗教等交流多的不可胜数。2015年,大陆赴台交流项目达30704个;2016年,大陆赴台交流项目达29302个。

 

两岸同胞越走越亲,书写了血浓于水的感人篇章。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台湾同胞积极支援抗震救灾,共捐款6.7亿人民币。2009年8月,大陆同胞为遭受“莫拉克”台风袭击的台湾同胞捐款9.8亿人民币,占外界对台捐款90%以上。

 

两会协商取得重要成果,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分别成立了各自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协会与台海基会。1992年11月,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迈出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8年举行的“汪辜会晤”则开启两会政治对话。李登辉、陈水扁大搞“台独”分裂活动,曾致使两会中断协商长达9年之久。2008年6月,两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商谈。2008年至2015年8月,两会先后举行了11次会谈,签署了23项协议,达成多项重要共识,拓展了两岸交流合作领域,增进了两岸同胞福祉,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两岸经济合作扩大深化,取得突破性进展。1987年11月,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随之发展起来。1988年7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199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受到台湾工商界热烈欢迎。至2016年,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98815个,实际使用台资646.5亿美元。2008年5月以来,两岸经济合作最重要的进展是,开始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进程。2010年6月,两会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将两岸经济合作推向新阶段。

 

国共两党建立互信,良性互动,产生了积极影响。30年来,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得并不平顺。2000年,连战出任国民党主席,抛弃了李登辉的分裂路线,积极寻求与中国共产党改善关系。2005年4月,连战应邀访问大陆,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行正式会谈,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掀开了两党关系新的一页。从此,国共两党保持高层交往对话,并共同举办了11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008年5月,国民党执政后,两党关系、两岸关系不断巩固和深化,2014年2月、6月,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实现互访,建立起两部门间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迈上新台阶。

 

两岸领导人会面,意义重大。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和深化,促成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时机成熟了。2015年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两岸领导人跨越66年的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两岸关系未来已经并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0年弹指一挥间,回眸这段风雨历程,展望两岸关系未来,我们得到了宝贵的启示。

 

(一)中央对台方针政策鲜明的原则坚定性和与时俱进,是两岸关系前进的不竭动力。30年来,祖国大陆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立场坚定,原则分明。始终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为台海谋和平,为民众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灵活处变,对台方针政策符合两岸关系发展实际和两岸民众需求,牢牢把握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

 

(二)和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符合时代发展进步潮流,受到两岸同胞普遍欢迎。2008年5月以来,两岸同胞在经济合作中扩大了共同利益,在文化交流中增强了精神纽带,在直接往来中增进了彼此感情。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台湾社会主流民意,广大台湾同胞已不同程度参与到和平发展的事业中来,两岸经济社会正在融合发展。

 

(三)中国梦是两岸同胞之梦,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当前,尽管两岸关系发展遭遇到挑战,但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排除干扰,维护两岸同胞选择的共同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与台湾同胞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这个进程中,台湾同胞必不会缺席。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振兴。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始终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