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红楼 民国之门

编辑:章文君|2016-11-07 11:36:16|来源:海峡飞虹

孙中山一生为国奔走,世界各地都不乏他留下的足迹。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到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探访孙中山在这里留下的印记。

 

在武昌蛇山南麓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组红墙红瓦的“山”字形建筑,它就是100年前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的遗址——鄂军都督府,被尊崇为“民国之门”,武汉人称之为“红楼”,现在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俯瞰红楼

俯瞰红楼

 

修建“红楼”的缘起

 

“红楼”原为晚清湖北咨议局。1907年9、10月间, 清王朝最高统治者面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反清革命运动和立宪派的舆论压力, 为了缓解各方面矛盾,先后下诏筹设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湖北咨议局经过近10个月的筹备,按清廷颁布的议员选举章程完成了选举而成立。随后,湖北咨议局选址位于阅马厂北端、蛇山南麓的绿营公所旧址,将其修建成红砖红瓦红色装饰的特别建筑,使之成为议员“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的办公场所,这便是“红楼”。

 

“红楼”的建筑之美

 

“红楼”效仿近代西方国家议会大厦的设计,中西建筑风格在此交汇渗透融合,是湖北武汉地区一处极具艺术价值的近代优秀历史建筑􏰁。

 

红楼以花岗岩砌筑台基,台基上面以特制红砖砌筑面墙,廊前有砖砌列柱承荷檐部,以假柱、柱斗、垂禾、垂花和束莲为图案的白色浮雕点缀墙面;门窗线条流畅,精巧;楼上楼下地板均由杉木小板精心嵌拼,涂饰朱漆;屋面以红瓦铺盖,屋顶正中,有教堂式(原为穹窿顶式,1911年武昌起义后毁于清军炮火)望楼高耸,气势轩昂。此外,该建筑虽为砖砼结构,但二层室内大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武汉地区较早使用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建筑之一。

 

湖北咨议局有了常设办公场所之后,为了体现建筑格局的严肃庄重,议院内不设食宿之处。每当会议期间,各议员须散落在各个旅馆,以杜绝弊端,避免嫌疑,以示廉正。但又考虑交通不便,影响议员出席时间及出席人数,故在议场后面的空地,建一专供食宿的“议员公所”,另辟门户,与咨议局不同出入,既体现了森严的规制,又便利了议员。这样与主楼一起形成了一组建筑群。

 

红楼作为一座倡导民主的建筑,是古老封建的中国政治在本世纪初年开始转型的一种标志。中国原有的旧式衙门,总是高墙深院,与外界隔绝,但咨议局这类新型的政治组织,采用全新的建筑形式,它的红砖红瓦,它的低矮的会堂,宽敞的院落,集会演讲的会堂,无不展示一种公开和开放的形象。

 

“红楼”的历史功勋

 

湖北咨议局的议员们在红楼里办公不到一年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即在红楼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一时间革命党人云集于此,使其成为全国革命的政治军事中心。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脱离清王朝的统治,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义声传播,全国响应。“红楼”成为辛亥首义的代表和新的共和国的见证。

 

湖北军政府组织和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政府调兵南下,企图扑灭革命烈火。黎元洪效仿汉刘邦拜韩信为将仪式,在此筑台拜将,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登坛拜将加强了黄兴的军事指挥权威,起到了振奋士气的作用。其后,黄兴披挂战时总司令战袍,亲赴前线指挥保卫汉阳、反攻汉口的战斗。在阳夏之役中,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余,备极艰辛,功勋卓着,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为保卫革命胜利成果作了重大贡献。

 

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湖北军政府还一度代行中央政府的职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称为“民国之门”。特别是湖北军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后来成为《南京临时约法》的蓝本。这些都鼓舞和支持了其他省区,推动了辛亥革命向全国范围发展,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4月,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专程访问鄂军都督府。4月10日,黎元洪便是在“红楼”中设西餐宴请孙中山一行,孙中山与鄂军都督府欢迎人员合影留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红楼”的沿革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昌,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和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进驻红楼。1927年3月,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在红楼召开,毛泽东被聘为大会名誉主席;1949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在红楼设立。1961年,红楼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名义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0月,依托红楼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名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于1979年题写。

 

现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两个基本陈列。《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现布置于都督府旧址一二层,通过实物、历史照片,真实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诞生地的历史风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经多次修改,现以《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布置于旧址院内议员公所后楼一二层,以近600件展品,全景式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已然成为辛亥革命的纪念中心及其史迹文物的保护收藏中心、陈列展览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作者:佘凤英)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