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乙未广州起义的前前后后
1895年8月27日,孙中山等完成广州起义计画,关闭位于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的香港兴中会总部“干亨行”。
1890年的香港中环
一、起义背景:困厄中的晚清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的创伤使中国内部矛盾尖锐,反清情绪高涨。1851年广东花县人洪秀全组织发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给清政府一沉重打击。孙中山早年曾听闻这一历史,萌生反清意识并自命“洪秀全第二”。在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1860—1890年代清朝上下开启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但收效甚微。这一时期广州起义的青年骨干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杨心如、陈少白、尤列、郑士良等广东沿海一带先后出生、成长起来,并立下远大志向。
二、起义骨干的成长:粤港澳三地的风云际会
翠亨村位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西南。乡人多往来港澳,出洋谋生,遂得风气之先。这里哺育了一代伟人孙中山,还有民主革命志士陆皓东、杨心如、杨鹤龄等人。孩童时的孙中山常听长辈讲述家乡附近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事情,从小萌发反抗意识。十三岁时,孙中山由澳门经香港远赴檀香山投奔哥哥并在那里接受五年的西学教育,眼界大开。而出生在大上海的陆皓东、家境殷实在港澳长大的杨鹤龄,以及在翠亨村长大的杨心如等人也都拥有一个见多识广的少年时代。
香港、广州、澳门是孙中山等起义者早年求学、观察社会和鼓吹革命的重要窗口。他们与粤港澳三地各届人士不断结交,为日后的起义准备了人缘和地缘。孙中山初到香港,正值中法战争,香港各大报纸多有报导,他藉此了解战争的进展并深受感染,自称其革命反清之志始决于此。这期间,孙中山由美籍牧师喜嘉理主持受洗入基督教。1886年秋,又经喜嘉里介绍,转读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医。在这里,他认识了区凤墀、郑士良、尤列等几位重要革命战友。而同村好友陆皓东则赴沪入读电报学堂,在解决个人生计的同时,也为革命联络准备着新的通讯手段。
1887年9月,孙中山转读香港西医书院,对西方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并获得一个鼓吹革命的自由空间。香港街市的“秩序整齐、建筑闳美”,“官员皆洁正奉公,贪赃纳贿之事绝无仅有”,引他发问:“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且西医书院与伦敦传道会道济会堂仅一墙之隔,孙中山课余时经常到道济会堂听王煜初讲道。在此,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尢列过从甚密,并称“四大寇”,他们也是广州起义的最初谋划者。
广州起义部署形势图
三、起义的酝酿与筹备:从檀香山到粤港澳的组织
为尽快筹措起义经费,建立组织,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动华侨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抓住起义时机,在国内同志的催促下,1895年1月孙中山返回香港,召集旧友陈少白、陆皓东、郑士良、杨鹤龄等筹组兴中会。2月,兴中会与杨衢云为首的辅仁文社联合成立兴中会总部,会所设于中环。起以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积极联络报界以争取舆论及外国的支持,当时较有影响的报纸《德臣西报》的中文版、《香港华字日报》、《循环日报》都给予支持。
四、起义的流产与牺牲
双门底“王氏书舍”
兴中会总部成立后即分工行动。1895年3月,孙中山等到广州选定城南双门底王氏书舍为兴中会会址及起义总指挥部,对外称“农学会”,由陆皓东、郑士良等具体负责。另于广州城东门外咸虾栏张公馆另设一分支机关,由陆皓东常驻,负责招待同志,制造弹药。陆皓东还为起义设计青天白日旗。1895年8月29日,孙中山等在香港皇后大道召开起义前最后一次紧急会议,决定于10月26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举事。计画以珠三角地区、香港、潮汕及北江一带的会党和绿林为基本队伍,利用重阳节群众成群结队回乡扫墓的时机,令起义队伍混入人群聚集到广州附近,再分道攻城。
因组织不周,起义事泄。1895年10月26日,广州清军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并查封革命机关,起义未及发动即告流产。在躲避清廷抓捕时,澳门葡人飞南第帮助孙中山脱险,并在其主办的《镜海丛报》中介绍孙中山创办的农学会及广州起义的消息。本已脱险的陆皓东为掩护同志,返回双门底销毁党人名册,不幸被捕。随之,朱贵全、丘四、程耀臣、程奎光等人也先后被捕入狱。10月30日《香港华字日报》以《拿获乱匪详述》为题报导清廷镇压起义的经过。11月2日,孙中山、郑士良、陈少白等转赴日本,剪发易服以示革命决心。11月7日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陆皓东英勇就义,临刑前他慨然写下悲壮供词。
一年后,孙中山在英国谈广州起义的缘起及失败的感想:“一八九五年十月,我在广州领导的起义,是必须在我国取得最终胜利以建立宪政的一系列事之一。……虽然占领广州的密谋失败了,但这不过是暂时的挫折,并没有稍减我们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孙中山:《第一次广州革命的起源》,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
2.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3.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涓滴成洪流》,世界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第一册,第25页。第四册第3-5页。
4.南朗《程氏族谱》。
5.吴伦霓霞等编辑:《孙中山在港澳及海外活动史迹》,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1986年,第39页,1-54。
6.黄宇和:《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4月版,第558页。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