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拍手笑疏狂——民国四公子的另类人生

编辑:章文君|2016-06-06 19:00:37|来源:海峡飞虹

民国四公子,是指中华民国早期的四位家世显赫子弟。他们或出身于满清皇室贵胄,或出身于文武权贵之家。他们的一生跌宕起伏,异常精彩。

爱新觉罗·溥侗:中国第一国歌的作曲家

 

爱新觉罗·溥侗半身照

爱新觉罗·溥侗半身照

 

爱新觉罗·溥侗(1871-1952),字厚斋,号西园,因排行第五,人称“侗五爷”。溥侗出生于满清皇族之家,从小就奉旨在上书房读书学习,接受系统的国学教育。他爱好广泛、博学多才,擅长书法绘画,精通鉴赏戏曲。

 

在清末期,溥侗曾被授予镇国将军、正白旗汉军副都统、辅国公等职衔。在中国民国时期,溥侗又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并在清华大学教授绘画、昆曲。

 

溥侗的一生,活得非常精彩。他因曾多次以京剧票友身份登台扮演老生、小生、青衫、花脸等角色,被人称为“票界大王”。说到他的风流往事,其中最让人传唱的一件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也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时间最短国歌的作曲者。

 

那天是清宣统三年的八月十三日(1911年10月4日),在溥侗呕心沥血的创作下,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清朝国歌《巩金瓯》“诞生”。这首歌是溥侗的得意之作,然而在此之后的六天,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溥仪帝正式退位,清灭亡。《巩金瓯》骤然成为清政府陪葬品,并一起“石沉大海”。

袁克文:不爱江山爱红尘的才子

 

袁克文半身照

袁克文半身照

 

袁克文(1890-1931),字豹岑,号寒云。他的父亲,是北洋军阀的缔造者,曾短暂称帝“洪宪”的袁世凯。袁克文自小就聪慧异常,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金石书画,诗文戏艺,无所不通。袁世凯后期的私人文稿大多出自他手,他也深得袁世凯的宠爱。

 

袁克文精通诗词书画,爱好唱戏,擅长书法。他仗义疏财,交友广泛,文人雅士、和尚尼姑、妓女混混无一不识,无一不熟。他的精彩往事,当属作诗讽刺袁世凯称帝和社会各阶层为其送葬二事。

 

1915年底,袁世凯宣布称帝洪宪,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在得知袁世凯有选其为太子的意愿后,袁克文非常惊恐。他深知自己并不是做太子的料,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最后也必然会失败,于是特别作诗《感遇》一首,反对袁世凯称帝。在这首诗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的“乍看微绵强自胜,阴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西去骄风黯九城。隙驹留身争一瞬, 恐声催梦欲三更。绝岭高处多风雨, 莫到琼楼最高层。”

 

1931 年农历正月, 袁克文在天津患猩红热去世。其实一生挥金如土,袁克文身后只留下了20元钱的遗产。在此困窘情况下,他生前认识的三教九流人士感怀他平时的照顾,出钱出力为其送葬。据说,在他出殡时,天津当地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都来送葬, 甚至一些妓女也扎了白头绳来哭奠。他的后事成为当时天津的一大景观。

张伯驹:千金散尽护国宝的有心人

 

张伯驹半身照

张伯驹半身照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他的父亲张镇芳,曾任署理直隶总督、河南都督、盐运使等职。在此条件下,张伯驹自小就开始接受中西双重文化教育,博通中西古今。

 

张伯驹一生均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他在诗词楹联、琴棋书画、戏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他的最大个人爱好就是收藏文物,而他最让人赞叹不已的一件事就是“千金散尽护国宝”。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始,张伯驹将私人收藏30多年的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在谈到他不惜倾家荡产收藏文物又捐献给国家这件事的时候,张伯驹曾这样说道:“不知情者,谓我收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经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他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所以我从30岁到60岁,一直收藏字画名迹。目的也一直明确,那就是‘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

张学良:忍辱负重的奉系少帅

 

张学良身着军装照

张学良身着军装照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他的父亲,是奉军的缔造者张作霖。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学良也走上了从军的道路,他曾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炮兵科。

 

在民国早年,张学良曾先后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等要职。由于他在27岁就当上了奉军的最高领导人,因而又被人称之为“张少帅”。

 

张学良的一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他所发动的西安事变。自“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痛失东三省以来,他就一直背负着“卖国”将军的骂名。在此背景下,张学良痛定思痛,忍辱负重。在1936年12月12日,他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这次兵谏,史称“西安事变”。它是国共两党开展第二次合作的契机,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起点。

 

参考文献:

1.王忠和著:《民国四公子》,团结出版社,2007年7月。

2.王凯:《“民国四公子”的风雨人生路》,《北方人》,2007年03期。

3.图片来自网络。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