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康有为:劫波度尽,恩仇难泯

编辑:章文君|2016-05-02 18:28:58|来源:海峡飞虹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895年的春夏之交,北京的局势让人绝望。甲午新败,京师门户洞开,朝野上下慌乱之极。《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云集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公推康有为起草奏书,呼吁变法。4月22日,38岁的康有为起草了洋洋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开出救国药方四味:“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5月2日,康与弟子梁启超带领十八省举人联名上奏光绪,史称“公车上书”。

 

1900年前后的康有为和孙中山。

1900年前后的康有为和孙中山。

 

就在康有为悲情地“跪着造反”时,他的广东老乡,29岁的孙中山却站着举起了武装反清的革命大旗。1895年5至6月间,孙中山与陈少白、杨衢云、陆皓东等在香港秘密筹备起义工作。暴力革命与维新改良,泾渭分明。那么,具有同乡之谊,道义上亦有相近之处的孙中山与康有为是否注定了针尖对麦芒,水火不容?事实上,作为后学,孙中山对康有为存有敬意,曾三度主动示好,希望彼此联手,共图大业。

 

1891—1894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孙中山亦以行医为掩护,在广州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他的医务所设于双门底(今北京路北段)圣教书楼内,与万木草堂相隔很近,康有为经常到圣教书楼购买“西书”。1894年初,孙中山曾乃托人向康致意,希望与之结交。孰料康有为认为自己有功名,是“体制内”的举人,而孙中山却是离经叛道,读“番书”的黄毛小子,心存轻视,提出要孙中山具门生帖,方肯结交。心高气傲的孙中山认为彼此既是为了救国扶危,应平等相待,何以一定要执师生之礼?头一回接触,便没有下文。

 

1893年至1894年初,孙中山、康有为分别怀抱革命、改良的目的在双门底大街(今广州北京路)附近活动,但缘铿一面。图为19世纪后期的双门底大街一瞥。

1893年至1894年初,孙中山、康有为分别怀抱革命、改良的目的在双门底大街(今广州北京路)附近活动,但缘铿一面。图为19世纪后期的双门底大街一瞥。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于10月25日避难东京,辗转英伦后的孙中山此时也在日本。在清廷眼中,两个“十恶不赦”之徒尽在邻国,乃一大隐患。当时的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曾奏称“康逆为孙文羽翼”,“康梁避迹,必倚孙文……中华无安枕之日”。慈禧大为紧张,密收奏折,“即军机大臣亦勿宣示”。

 

26日,孙中山请“媒人”宫崎寅藏介绍与康有为会晤,为康所拒。对此,宫崎事后说:“孙先生之所以要见康,并非在主义方针上有任何相同之处,而只是对他当前的处境深表同情,意在会面一慰他亡命异乡之意,这实在古道热肠,一片真诚”。孙中山并没灰心,翌年2月,在犬养毅撮合下,派陈少白再约康有为。陈请康“不以私而忘公,不以人而忘国,改弦易辙,共同实行革命大业”,实行“革命的办法”。康有为仍以帝师自居,宣称自奉衣带密诏,“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以解光绪“禁锢瀛台之厄”。孙中山的努力再次无果。

 

1900年夏,宫崎寅藏前往星加坡游说康有为,再谈与孙中山“联合革命”。宫崎抵埠不久,便被星加坡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入狱,罪名是图谋刺杀康有为!事后多方证据显示,这只不过是清廷的离间计。1899年11月,李鸿章受命镇压康梁和孙中山,他将“设法捕逆”的事情交给了刘学询操办。刘学询,又一个广东同乡(香山县人),以留学生监督的身份来日本谋划暗杀孙、康二人,久未得手。当宫崎离日后,刘学询立即给康发电:“孙派宫崎、清藤等为刺客行刺足下,已经出发,望予警惕”。惊弓之鸟的康有为将此事密告给星加坡政府。7月9日,孙中山抵星加坡营救宫崎寅藏。在为宫崎等作证担保时,孙中山如是说:“我想要会见康有为,就当前中国的问题征询他的意见,并向他提出我的劝告。不错,我志在驱逐满洲人,而他支持年青的皇帝。我希望与他磋商,为我们在共同路线上的联合行动作出安排。”对于孙中山释出的善意,康有为还是不以为然。8月12日他致函女儿康同薇:“惟孙假我名,至为大碍,可虑。来此闹成一大案,因我拒之……益明我与彼之不相合也。” 

 

1903年12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敬告同乡书》严斥康有为:“死心踏地以图保皇立宪,而延长满洲人之国命,续长我汉人之身契”。以孙、康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保皇派终致“理不相容,势不两立”的地步。

1903年12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敬告同乡书》严斥康有为:“死心踏地以图保皇立宪,而延长满洲人之国命,续长我汉人之身契”。以孙、康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保皇派终致“理不相容,势不两立”的地步。

 

此后,孙中山和康有为——两位同饮珠江水的天涯沦落人——愈行愈远。双方围绕保皇和革命两大主题,大打笔仗,磨刀霍霍。孙中山称康有为是毒瘤,“非将此毒铲除,断不能成事”;康则诅咒国内的革命形势是“豺虎中原”,认定孙中山“必为大害”,发誓“穷我财力,必除之”。两人交恶如此,再无回旋余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两年后,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病死于青岛。彼此最为熟悉的两个陌生人,恩怨交织数十年,历史没有给他们和解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锡褀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2.汤志钧:《从康有为到孙中山》,《近代史研究》1987年01期,1987年3月2日。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