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链补链强链赢得发展主动权 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产能提起来了!”7月初,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汽车工厂内,加工车间内的大型自动化设备上都挂着“量产中”的牌子,设备上代表着运转的小风车飞速旋转着……随着生产经营秩序逐步恢复,封控管控区域外员工已全部复工,企业上岗率99%,产线开工率100%。

 

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恢复、企业加快生产节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效果初步显现……连日来,上下游加速联动,一度停滞的汽车产业链正在“满血复活”,目前国内汽车产销已全面恢复到正常水平。

 

今年上半年,汽车等重点产业以点带链、协同复工对产能的提升效果明显,让蓄力满满的中国制造开足马力,为满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不同需求全速运行。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围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次重要会议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打出“稳链”组合拳

 

上半年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提升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

 

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聚焦畅通交通物流,保障市场主体运行;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5月31日,《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式发布,包括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六个方面共计33项措施。其中提到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包括加大对民航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优化企业复工达产政策、完善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政策等7项具体举措。各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积极推动了重点工业企业稳定生产和复工复产。

 

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做好物流保通保畅工作。6月24日,全国高速公路货车流量达到748万辆,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8.3%。

 

产业链,是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突出龙头企业,突出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带动相关企业复工复产。”工信部此前召开会议明确,将在重点产业和关键节点上加力施策,保产业链稳定运转。

 

汽车产业稳产保供是稳工业的重点,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至关重要。“3月底为有序复产,公司急需将23家供应商的库存零部件一次性运出。”一汽集团供应采购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信等相关部门与他们连夜研讨制定方案,逐一核实复产人员名单,细化物流防疫等举措,最终顺利将98万件零部件运出,有力支撑了企业产能爬坡。目前,一汽集团在长春的五大主机厂全部复产,各工厂均已实现整车下线,带动吉林省内700余家供应商全部复产。

 

一系列政策落地,让企业有了获得感,也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命脉,上半年中国工业经济能够扭转下滑态势实现恢复增长,一大重要因素正是着力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民生,推动包括2.25万家部省“白名单”企业在内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平稳生产,从而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产业链环环相扣,实际上也是命运相连。统计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冲击,高技术制造业仍表现出较强韧性,增速快于全部工业。今年1至6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

 

汽车等产业上下游链条长,精细化程度高,高度依赖供应链体系,对制造业拉动作用较大;农机等基础性产业,连着春耕生产;油气开采、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关系民生保障……重点行业,上下游各环节一个个疏通,辐射着全国大市场。

 

持续发力“补链”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取得新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保障中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当前,“自主可控能力”已被视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升级的一把“钥匙”。

 

国内首台超长行程高铁行业专用高速五轴加工中心成功下线、世界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数控机床研发成功、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百余种材料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重大装备、重要基础零部件、新材料等关键领域产业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更多企业在产业优势领域瞄准“卡脖子”技术,练就“独门绝技”。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如何打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方面要着力锻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前瞻布局前沿新兴产业,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另一方面要着力补短板,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江苏南通海边风场,一座座洁白高耸的海上风电机迎风转动。支撑庞然大物安然屹立的,是一根根直径6米、长达77米的钢桩,而将钢桩打入43.5米深海底的,是去年年底由中信重工自主研制的超大型液压打桩锤。

 

“液压打桩锤是海上风电基础施工的关键设备,以前长期依赖进口。新产品的成功研发助力中国海工装备领域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中信重工有关负责人说。

 

在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新材料车间,联合百度智能云打造的人工智能质检设备,让单个丝锭的检验时间缩短到2.5秒,检验效率相比人工质检提高70%。

 

“2019年全球首创的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如今已经进化为3.0版本麒麟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可超过250瓦时每千克,电量比国外同行追捧的4680大圆柱电池系统高13%。”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说。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达154.5吉瓦时(GWh),同比增长142.8%,占全球总装车量的52.1%。今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10.1吉瓦时(GWh),同比增长109.8%,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大企业中中国占据6席。

 

动力电池产业高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据悉,广汽埃安已经在电池自研和自产方面投入了近10亿元,自主研发推出了埃安动力电池技术群。同时,其投资3.36亿元自研电池中试线也已经开工建设,将于2022年年底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包括海绵硅负极片电池在内的自研电池技术将在此条试制线实现自主生产。

 

以“强链”为抓手

 

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贡献“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中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

 

当前,受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分工格局、运行逻辑、规则体系、竞争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发展呈现新趋势新特点,也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影响力更直观地体现出来。

 

今年上半年,各地各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举措,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这得益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全球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

 

一方面,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与全球生产网络高度融合。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贸易最新情况》报告,2021年,全球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8.5万亿美元。中国进出口总值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占比超过20%。

 

另一方面,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优势和物流网络体系,在几乎各类产业链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的中国,是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枢纽。

 

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防疫物资、生活物资,还是办公物资、数字产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

 

中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关键零部件本土化、技术创新产业化、产业协同数字化上进行积极探索,愈发成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转的重要力量。

 

前路漫漫,唯有进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竞争也日趋激烈。全新的考卷已然铺展,更难的考题等待解答。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把握大势、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要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找准定位、在世界经济版图重塑中抢得先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标签: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