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艺】两岸手艺人同源对话之台湾铸剑师郭常喜

以铁铸心,以心铸剑。——郭常喜

 

铸剑师郭常喜老师的铁匠铺子就在海港边上的海鲜市场旁,有一次正在筹拍《卧虎藏龙》的导演李安过来渔港买海鲜,机缘巧合,便委托他打了一把片中李慕白手上那把青冥剑。

 

郭老师家里三代打铁,从他爷爷到他爸爸,都没有想过打铁能打出什么出息来。他年轻时和爸爸打铁的时候,每天都会听到爸爸讲那几句俚语,大意是“第一工厂是打铁,手举榔头敲铁杆,敲到挥汗如雨下,不知何时才有出头天”。就是说打铁很辛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

 

早期60年代没有电扇,所以铁匠们都要早上3点半就起床,开始打铁打到上午10点,天热起来了,就开始整理早上打的东西,铲平,做热处理。

 

因为工业化的冲击,在农村种地的人少了,打铁本来就看不到希望的郭老师一心想着转型,他决定去日本学做武士刀。

 

然而日本人做武士刀除了儿子或者重要的亲戚之外,绝对不传给外人,郭老师去日本前后八年,都是给人家扫扫地,磨磨刀,只是做点小弟打杂的事,真功夫根本学不到,只好回到台湾继续打铁。

 

打铁的郭常喜是铁了心要往兵器上转型,他知道龙泉宝剑久负盛名,在大陆还没有开放的时候,他辗转周折又跑去龙泉考察,他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先到杭州,再转车坐到义乌,义乌再坐到丽水,丽水再坐到龙泉。 

 

之后的20多年,他频繁来往于大陆、台湾和日本,把主要精力从农用器转到兵器上,自己打刀铸剑,也一点点从各个地方去收藏过去的旧兵器。甚至为了这些兵器,他专门建了一座兵器博物馆。

 

 

相关视频:【求同存艺】两岸手艺人同源对话之冷兵器研磨师闫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