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财:“26条措施”可望强化大陆认同

中国台湾网据观察月刊消息:日前由国台办等20几个相关部门,共同推出《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称26条措施),并自公布尔日起施行。这26条措施内容涵盖台商投资,同时也提供台湾民众多项与大陆民众“拥有同等待遇”的权益。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指出,26条措施是为让更多台湾民众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胞台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制定26条措施是为贯彻中共总书记习近平1月2日的讲话精神:“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让更多台湾同胞能率先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胞台企提供更多的同等待遇”。

 

台湾舆论多半认为26条措施是31条措施的具体化、细致化、实务化,持较正面的观点,但民进党当局动用“府”“院”党批判26条措施是“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行动方案”,意图影响台湾“大选”。

 

台湾民众对26条措施的认知颇为分歧,究竟是“一国两制行动方案”抑或提供“同等待遇”便利措施,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依据《联合报》的民调初步结果指出,11月17日针对“大陆对台再推26条措施,让台企参与大陆科技创新、共享经济发展,蔡当局回击是“一国两制台湾行动方案”,回答“同意,26条措施恐怕是变相的“一国两制”1776 票;回答“不同意,26条措施可让台商台生就学就业更方便”1884票。但“两岸政策协会”公布的民调显示,仅有30.3%的民众认为26条有助于提升台湾权益、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不赞同的为41.5%,无明显意见者达28.3%。

 

由上述民调结果可知,意识形态倾向蓝营者大致认为,26条措施是给予台湾同胞“同等待遇”,高于“一国两制行动方案”,而倾向绿营者则认为它是“统战作为”高于“权益维护”。

 

强化对大陆友善认知

 

事实上,31条措施出台时,台湾的民意也很分歧。民进党当局曾批判31条措施是“名为惠台、实为利中”,并提出39条因应措施。“台湾民意调查基金会”的民调指出,41.9%民众认为惠台措施是“统战作为”;30.1%民众认为是大陆“善意表示”,负面评价大于正面。然而《ETtoday新闻云》的调查指出,68.5%网友认为这成功拉拢台湾人心;高达72.7%的网友表示认同;52.6%网友想要去大陆就学、就业、创业或生活,则是正面评价大于负面。

 

《远见杂志》调查更指出,31条措施强化台湾民众对大陆当局的友善程度,且民众认为蔡英文在两岸关系的应变能力信心不足,高达68.5%受访者表示没有信心。值得关注是,在18至29岁世代,10年前调查显示“不友善”的比例高达50.8%,到2018年则下降至39.8%。

 

从《远见杂志》以上民调可发现,台湾正面临一大隐忧与三大警讯。“一大隐忧”是指台湾人才的流失。

 

“三大警讯”包括(1)民众对政府应变能力信心不足。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对蔡英文当局面对31条措施应变能力没有信心。

 

(2)年轻族群对大陆的认同感已发生转变。以往被视为“天然独”的年轻族群,在此次调查中显示,不仅在所有年龄层中,认为大陆对台友善的比率最高,同时高达六成是最有意愿赴大陆发展的族群。

 

(3)高端科技人员重视两岸关系的正向发展。桃竹苗地区为高科技的产业重镇,这群学历较高,又有高端技术的台湾青年,经常往返两岸,会以更务实的视野看待对台措施,超过半数的科技人愿意赴陆发展,亦有高达四成多的科技人,认为大陆对台措施对台湾未来有好的影响,其比例亦是冠于各领域人才。

 

从经社融合到化“独”渐统

 

从大陆施行31条措施到26条措施可知,两岸经济社会交流事务已朝单方向扩展。大陆当局虽掌握了“政策话语权倾斜”的优势,但“人才流动流失”恐遭民进党当局批判,坐实“名为惠台,实为利中”。故笔者建议,在人才交流上,大陆当局应多强调共同培育、共享机遇及共创繁荣,以解除台湾民众对“单向融合”的疑虑。

 

总体而论,26条措施作为31条措施的具体化,可让台湾年轻世代对大陆当局的友善程度增加,逐渐取得年轻人的认同,也挑战了民进党、“时代力量”年轻支持者的两岸政策观,进而凸显出民进党当局欠缺治理两岸的能力。

 

无庸置疑的是,大陆当局透过惠台措施争取台湾民心的策略已发挥了一定效果。26条措施更可望发挥融合促统、反“独”促统及渐统解独的效应。

 

(作者系台湾佛光大学助理教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