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眼中的中国”:中澳同“心”合作共赢——专访新南威尔士大学心脏病学家安努什卡·帕特尔
新南威尔士大学心脏病学家安努什卡·帕特尔接受人民网专访
心血管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头号杀手”。有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在澳大利亚,平均每十二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如何应对心血管疾病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安努什卡·帕特尔教授便开始进行心血管疾病等心脏相关的健康问题研究。在这场与心脏疾病的抗争中,帕特尔已是一员老将。她并不孤单,在中国有许多与她携手,为改善全球公众健康情况而共同奋斗的合作伙伴。
初“心”不忘
16岁时,帕特尔进入医学院学习,她曾在悉尼皇家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接受心脏病学培训,而后在哈佛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2005年,帕特尔到悉尼大学攻读博士,专注研究亚太地区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并领导了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二型糖尿病研究。帕特尔的研究成果从医疗健康领域的众多研究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06年年度最佳,由此她获得了悉尼大学颁发的班克罗夫特奖。
科研及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帕特尔多次受到澳大利亚顶级医学研究资助机构——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的表彰,并在2018年获得了澳大利亚科学院古斯塔夫·诺萨勒全球健康奖章。
主持过多项国际临床试验,发表期刊论文两百多篇,如今的帕特尔是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教授、悉尼皇家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心脏病专家。此外,作为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的全球首席科学家,帕特尔担任着为研究院制定全球研究策略,确保研究质量的重任。据她介绍,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是世界十大最具科学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之一,一直以改善全球亿万人民的健康为己任。
助力中国移动健康技术的发展
“全球健康是我关注的重点”,帕特尔对我们说。2001年帕特尔初次到访中国,那时她正在领导一个囊括二十个国家的国际实验项目,在中国也有许多参与研究的医院。
2004年,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携手建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研究内容覆盖心血管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社区卫生、学校卫生、政策研究等领域。帕特尔称,“我们与北京大学一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多年来,研究所与中国政府、大学、医院及其他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开展了近40个研究项目,在中国已成长为一个领先的健康研究机构,为改善全民健康情况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随着研究的深入,帕特尔意识到,相比研究心脏病的治疗方式,注重心脏病等慢性病的预防对公众健康更有裨益。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和Qualcomm“无线关爱”计划携手创立了世界一流的移动健康创新中心,致力于移动健康的创新和推广。据帕特尔介绍,他们研发的手机应用等移动客户端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识别与预防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借助该中心开发的移动医疗平台,社区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时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具有针对性和实证基础的指导。而通过该中心引入的“食先知”手机应用,中国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食品包装上的条形码,查看食品是否含有大量的脂肪、糖、盐,从而进行更健康的食品选择,避免因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不良饮食习惯引发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开展临床与公共卫生研究方法培训
中澳同心 互利互惠
因与中国开展心脏疾病等研究合作的关系,帕特尔去过中国的三四十座城市,有时一年会去中国三、四次。对于这位生于乌干达,长于澳大利亚的心脏病学家而言,北京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异国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有着与她合作二十年的工作伙伴以及许多她培训、指导过的中国学生。
回顾自己与中国的交流合作经历,她说:“我见证了中国多年间的巨大变化,社会层面的变化显而易见,卫生系统也有很大变化。”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同,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中国带来许多公共健康问题。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在传染病预防及治疗、解决母婴健康问题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帕特尔表示,中澳合作横跨众多领域,双方关系紧密,而在医学卫生领域培养研究者方面的合作对中澳两国、对全球而言均有重要意义。她还认为,在心脏病预防的临床实验领域,中国有成为世界强国的潜力,而澳大利亚也有许多专家在开展大型临床实验,中澳两国互相助力,将使中国、澳大利亚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受益。(王淑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