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导演”徐昆鹏:用时间雕刻声音

“声音导演”徐昆鹏:用时间雕刻声音

14点,郎园某录音棚,正在录音的“声音导演”。

 

地铁上、睡觉前、等人时……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闲暇之余,点开手机中的知识服务APP,用碎片时间听一本书,或上一节课。耳机中传来娓娓的讲述,而声音的另一头,很可能是一间录音棚,一套专业的配音设备,还有一位“声音导演”。

 

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短短两年时间里,知识服务业作为一种新经济,已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着10年广播电台工作经历的徐昆鹏,便是知识服务领域的一名“声音导演”。

 

坐在徐昆鹏对面的,有常年对着上百学生讲课的大学教授,有习惯埋头做学问、不善言辞的学者专家,但最后,他们在话筒前的讲述,都会被这位声音导演打磨得自然又亲切,听起来就如同说话者此刻正坐在对面,和你娓娓道来。

 

用专业的话讲,这叫做“对象感”、“服务感”,徐昆鹏对“声音导演”的诠释是“声音品控”。

 

“说话人的讲述感觉要来自距听者对面大约1米的位置,语速每分钟300字左右,语气诚恳,态度谦逊,要分享而非说教,要讲述而非灌输……”

 

下午2点,郎园录音棚里,徐昆鹏正在录音。“麻烦老师,刚刚这句重新来一遍,语速稍微放慢一些。”

 

“刚刚这里不太连贯,我们再来一次。”“如果我是用户,这里的专业名词可能不太理解,麻烦您简单解释一下。”

 

他口中所说的这些录制规则细致入微,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即使非常熟悉的老师,也常常要用上成品音频3倍的时间来录制。从选书拆书、编辑文稿,到录音剪辑、校对上架,把一本书的内容转化制作成30分钟的音频,需要203个小时的极致打磨。

 

这30分钟的制作从选书到内容编辑到最后校对要经过6个步骤,“如此打磨出来的精品,用户在我们这里只需要30分钟,就能听完两三天甚至几周才能看完的书”。

 

制作如此耗时的声音产品,是徐昆鹏10年广播主持职业生涯里没有经历过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得到App为代表的知识服务行业,给这些天天与声音为伴的人,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不过和广播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做的是互联网产品,要有更强的服务姿态,才能让用户有一对一的亲切感”。(人民网记者 贾兴鹏 夏晓伦 实习生尹莉娜 王国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