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回母校“逐梦”

厦门大学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回母校“逐梦”

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厦门大学中文系七七、七八级同学,21日相约回到母校,发起举办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系列活动,感念师恩、感怀母校、感恩时代。杨伏山摄

 

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进入大学、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厦门大学中文系七七、七八级同学,21日相约回到母校,自发发起举办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系列活动,感念师恩、感怀母校、感恩时代。

 

厦门大学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回母校“逐梦”

“逐梦”刻石落成揭牌。陈勇鹏 摄

 

厦大中文系七七、七八级同学捐赠、为母校书法勒石——“逐梦”刻石,当天下午在母校美丽的芙蓉湖畔举行落成揭牌仪式。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出席“逐梦”刻石落成典礼并致辞。

 

77级同学代表温再兴称,竖立“逐梦”刻石,记录的是厦门大学七七、七八级同学们在母校求学寻梦、在社会打拼追梦、事业有成圆梦所走过的足迹,表达对母校、对老师浓浓的感恩之情,并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厦门大学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回母校“逐梦”

南强对话:“恢复高考制度与一代人的命运” 杨伏山 摄

 

返回大学校园的厦门大学中文系七七、七八级同学,当天上午举办一场以“恢复高考制度与一代人的命运”为题的南强对话,以纪念恢复高考制度及入学40年。同学们以各自的亲身经历与切身感受,追忆40年前这一重大变革。

 

1978年的春天和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七七、七八级学子,相聚在厦门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77级、78级大学生如今已演化成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厦门大学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回母校“逐梦”

返回母校的77、78级同学兴奋纪录母校纪念活动的点点滴滴。杨伏山 摄

 

今年69岁的78级同学李以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28岁考取厦门大学之前在农村插过队,当了3年农民,后来又当了5年工人。正是高考制度恢复和改革开放,才使得他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续读3年研究生,之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供职,工作10年之后又赴香港,担任金庸的秘书。

 

“恢复高考,意味着个人命运大变化,不然我就只能在非常偏僻的小县城里当工人,没有机会到北京和香港,学到这么多东西。”他说。

 

同是78级的同学丛亚平曾参加77年高考,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差了2分没有考取。她再次参加78届高考,终于如愿以偿。

 

她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中华民族兴盛意义重大。国家的崛起,需要巨大的知识和人才积累,改革开放30、40年来,一批又一批人才不断涌现,不仅是个人命运得到改变,也使得国家命运和前途发生巨变,值得隆重纪念。

 

现为厦门市政协主席的张健,来自厦大77级。在被厦大录取之前,他在漳州一家糖厂当工人。

 

他说,自己是带着“非常感恩”的心回到母校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助这一机会,看看各位老师,他们都是自己的引路人,都曾经给予自己许多的关心、爱护和指导。

 

他认为,77、78两届同学,经历过人生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这一代人,大都经历过下乡当知识青年或工人的岁月,这是对其意志力的一种历练;第二阶段,大学4年,基本上没有浪费一天,他自己就是每周只有周六晚上不上教室,其它时间每天晚上都呆在教室里苦读;第三阶段,大家带着知识积累出发,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以厦大人、厦大中文人的信念,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

 

他说,在经历这三阶段之后,这些人中大部分都面临退休,但中国新时代的开启,或将促发他们60岁再出发,进入第四阶段,相信他们依然可以继续焕发新的光彩。

 

对于77、78级同学来说,当时两句响亮的奋斗口号如今回忆起来再熟悉不过:一是把被耽误的青春夺回来,二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大家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就是“要把过去失去的时间都在大学这4年里夺回来。”(77级同学方晓在对话会上与大家分享之语。)

 

担任过77级班主任、给78级同学上过文学概论课的杨聪凤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这两个年级,的确是一种特殊年代的特殊的群体,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因为所谓出身问题,差一点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她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化的积累比一般的大学生更深厚;进入大学后念书也特别用功。这种用功,并不是表现在整天背书,而是有的学外语,有的写小说,总之就是做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

 

1978年在农田干活时从广播通知获悉自己获得厦门大学录取的黄闽,今年1月中旬刚刚退休。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司法系统工作,从一名文学学士,成长为法律出版社的总编辑、社长。

 

他表示,当前,国家进入新时代,还将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应当是守护者,必须继续努力和担当。”(台海网2月22日讯 据中新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