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昆福:装睡的人无法叫醒 蔡当局的阳谋与阴谋

今年1018日,十九大报告中的对台相关论述引发了外界高度关注,成为观察大陆今后对台政策走向极其重要的指标。针对民进党当局随后进行的回应,媒体人杨昆福在《台海》杂志发表题为《装睡的人无法叫醒 蔡当局的阳谋与阴谋》的评论文章,详细解读民进党当局的相关姿态与表态,并分析其原因。杨昆福指出,若民进党当局对十九大报告涉台论述继续置若罔闻、一意孤行,错估两岸及区域局势走向,并高估自身的角色分量,势必会陷入十分被动的窘境。

 

全文内容如下:

 

今年1018日,十九大报告中的对台相关论述引发了外界高度关注,成为观察大陆今后对台政策走向极其重要的指标。对此,民进党当局随后也进行了回应。那么,该如何看待与解读民进党当局的相关姿态与表态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

 

思维逻辑错乱 凸显无责任担当     

 

1018日当天,针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涉台相关论述,民进党当局通过蔡英文办公室及台湾方面陆委会分别出面进行回应。纵观这两个机构的措辞,可以感受到民进党当局在两岸新情势之下,依旧抱持浓厚的意识形态及“敌对思维”,其因应十九大涉台论述的相关说辞不但经不起推敲,而且也再次暴露了民进党当局在两岸关系上,毫无责任担当的软肋。

 

首先,民进党当局回避根本性问题,再次抛出建构“互动新模式”假议题,试图混淆视听。在当天的回应当中,不管是蔡英文办公室还是台湾方面陆委会,均再次自说自话提及该说法。蔡英文办公室声称,“面对两岸及区域发展的新情势,两岸领导人应该共同努力,展现长年累积而来的圆融政治智慧,以坚定意志和最大耐心,共同寻求两岸互动新模式,为可长可久的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奠定基础。”而台湾方面陆委会则妄言,“两岸唯有务实沟通,共同寻求两岸互动新模式,两岸关系稳健前进的道路才有可能相向而行”。细察这两个机构的言辞可以发现,它们都刻意回避了两岸互动的基础和根本性问题,亦即,未能首先说明两岸关系的地位及性质,更确切地说,并未“确认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认知”。在如此情形之下要两岸共同寻求互动新模式,如果不是缺乏常识,就是居心叵测。

 

事实上,民进党当局所谓的“两岸互动新模式”说法,并非什么新鲜的提法,从蔡英文上台以来,在面临两岸僵局的时局之下,已不断抛出。在前不久的演说当中,蔡英文也曾再次高调抛出这一论调。在当时的演说中,蔡英文的说法与此次透过蔡英文办公室发言人抛出的说法,其词句并无二致。

 

其次,民进党当局老调重弹虚应故事,相关说法缺乏建设性。在蔡办的说辞当中,他们再次抛出处理两岸关系的所谓“一贯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善意不变、承诺不变,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但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此所谓的“四不”原则最早可见之于去年104日,蔡英文当时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针对其上台后两岸关系发展情形进行了“总结”。随后不久,她在同年发表的“双十演说”中正式抛出,并且在后续以来的多个场合,也先后不断重提这一说法。而此次台湾方面陆委会则重提蔡英文去年520“就职演说”中的相关论调,提及“尊重 1992 年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等等。同样,不管是蔡办还是台湾方面陆委会,它们相关论调均了无新意,无法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正面效益。其中,台湾陆委会再次试图用1992 年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来回避1992 年两岸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再次企图用“过程论”来替代“结果论”,其动机与盘算已跃然纸上。

 

其三,民进党当局推诿卸责并反咬一口,试图将两岸关系恶化的责任推给大陆。台湾方面陆委会在回应中,暗指大陆所谓“人为阻碍遏制与分化对立”,导致“两岸难题纠结”及“僵局纷扰扩大”。而事实上,两岸关系之所以倒退恶化,须负主要责任的恰恰是民进党当局。由于其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互动共同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联系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中断。并且,民进党当局不断在两岸关系及国际社会中制造事端,在台湾岛内则大肆推动“去中国化”政策,企图切断两岸的历史及文化联结,扭曲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是历史及价值认同取向,等等。在系列的政治操弄中,民进党当局流露出“反中抗陆”的决策思维,向大陆传递了不友善及恶意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两岸关系发展造成了极大地冲击。而在如此情形之下,民进党当局从上到下却睁眼说瞎话,不断声称已对大陆释出了“最大善意”。

 

强化对抗思维 “反陆”策略凸显

 

从民进党当局的相关回应来看,其后续势必持续进行政治操弄,“逢陆必反”的对抗思维并不会在两岸时局的演化中稍有弱化,反而会不断进行强化。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民进党当局极有可能继续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操作策略。

 

其一,在两岸关系上持续大玩两手策略。一方面,继续不断利用各种场合及时机,释出对大陆表达所谓“善意”的话语,并自说自话、自圆其说,持续闪避“九二共识”而抛出所谓“两岸互动新模式”,实现混淆视听推诿责任的盘算。并且,在后续的操作当中,民进党甚至可能会依旧时局变换,抛出迷惑性更强的所谓“新论述”,从而达到蛊惑台湾民众,并将球抛给大陆的目的。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大动作政治操弄,通过特定事件人为制造岛内及两岸对立。民进党当局可能会从台湾岛内、两岸乃至国际社会等多个层面,借由人、事、物进行发难,制造或放大个别单一事件,营造大陆所谓“鸭霸”及“不负责任”形象,达到丑化大陆恶化两岸关系的目的。同时,继续形塑被“围堵”与“打压”的假象,将两岸关系恶化的责任再次推给大陆,力求激发绿营支持者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并试图骗取不明真相的台湾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其二,对抗策略及“台独”路线一路走到黑。对于十九大报告中的涉台论述,台湾岛内舆论认为“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六个“任何”彰显出大陆“反独”的坚定立场与决心,是对任何形式的“台独”的震慑。与此同时,大陆进一步强化对台湾同胞的“家人认同”,从各个方面为台湾同胞提供便利,展现出高度的善意。然而对此,民进党当局并未以此为契机作出善意的回应,而是继续装聋作哑、视而不见,秉承一贯的“零和思维”,采取负面化解读,传递不友善信息。如1018日当天,蔡办的“不会在压力下屈服”论述,台湾陆委会指责大陆“刻意凸显未来在对台工作上防御围堵的基本态度”;1020日,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赖清德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接受质询时,以所谓六个“决心不变”来回应六个“任何”,等等。显见,民进党当局在两岸关系上,将持续采取对抗策略。而为全面建构“台独”话语体系,民进党当局依旧会继续采取各种形式的“去中国化”策略,为推动“暗独”作下铺垫。

 

其三,“拉美制陆”策略持续强化。1025日,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张小月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指称,美国所谓“非常积极地在维持一个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安全”,并称“美国在亚洲地区没有任何退却”。张小月在十九大落幕当天针对相关议题进行回应,其指向性及意图相当明显。可见,今后民进党当局继续扮演美日牵制中国大陆的自我角色定位并不会弱化,而且由于两岸关系的持续恶化,这种试图依靠美日反制大陆的策略考量,同样势必会继续呈现强化态势。1024日,蔡英文在会见美国前亚太助卿罗素时曾就台湾地区与美国关系进行描述,她声称“身处变化的局势当中,很高兴看到台美关系依旧强健而稳定”及“台湾(地区)跟川普政府继续保持密切的合作”。而就在同月12日,据媒体报道,美国国会众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全票通过了所谓“台湾旅行法”草案,鼓励解除“所有级别行政官员互访的禁令”。假若该草案最终通过,势必严重冲击中美关系,两岸关系也将受到重大波及。此外,如果美国政府推动所谓“台美军舰互访”法案最终完成所有的立法程序,同样也将对中国大陆的核心利益构成重大挑战。在如此形势之下,民进党当局可能误判形势,继续做出恶化两岸关系,全面强化倒向美日的策略选择。

 

错估形势顾影自大 一意孤行必自陷困局

 

1026日,蔡英文在出席“两岸交流30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的致词中,再次重申所谓“不会走回对抗老路,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可见,民进党当局并无准备改变其大陆政策的迹象,依旧在玩两面手法。对于民进党当局的这一策略做法,现已更名为“台湾日本关系协会”的前“亚东关系协会”会长李嘉进1020日在受访时便已指出,“现在看到民进党蔡英文不断喊找出‘互动新模式’,等于向大陆叫牌,问题是蔡不承认‘九二共识’,大陆给答案卷要蔡回答,又没有作答,两岸关系没有办法突破。”而绿营民调机构台湾民意基金会于1023日公布的民调显示,有过半数的受访民众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不满,该机构认为这是“一个红色警戒状态”。1022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则指出,宣布“独立”对台湾一点好处都没有,“独立”实际上没有必要,也做不到。显然,随着形势的发展,民进党当局所能打出的牌恐怕会越来越少。

 

十九大召开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项目主任蓝普顿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十九大报告涉台论述中的六个“任何”彰显“中国大陆领导人对防止台湾正式宣布‘独立’的决心是极其清楚的,任何人若不相信北京这方面决心的严肃性,他们就会犯大错误”。蓝普顿这一劝诫无疑给民进党当局敲响了警钟,民进党当局若继续置若罔闻、一意孤行,错估两岸及区域局势走向,并高估自身的角色分量,势必会陷入十分被动的窘境。(作者系《台海》杂志特约撰稿人杨昆福,来源:《台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