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湾各界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不仅大陆同胞关心、关注,也引起了台湾媒体和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

 

台湾“中央社”10月6日报道,随着经济增长减速,“保就业”与协助农民摆脱贫困变成中国大陆施政要务,因为这攸关社会稳定,也与大陆能否如期兑现在2020年GDP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许诺息息相关。中国大陆更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事务,也更勇于提出“中国方案”。这些问题将加大人们对十九大的期待。

 

中国台湾网9月底连续两天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党朝胜的文章《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的伟大成就》。文章总结说,五年来,中央对台工作严格按照中共十八大报告“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的部署,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等系列涉台重要讲话的新论断新思想新思路的指引,在对台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台独”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九二共识”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国家统一之势更加不可逆转、统一进程正加速推进。

 

近日,多家台媒援引了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9刊文:随着中共十九大一天天临近,中国国内与国际媒体上的相关讨论也日渐增多。必须承认,中国在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分量与日俱增,十九大后的中国时局发展、改革进程将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并牵动区域与国际经济。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必将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大业做出新的部署。

 

台湾《中时电子报》10月8日发表文章《小英承诺不独 两岸将迈大步》。文章称,在近日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美国知华派学者、“台海问题”著名专家、美国务院前发言人容安澜(Alan Romberg)建言蔡英文,正面表述“一中”,或至少承诺“不独”,将是两岸关系非常重要的一步。容安澜曾多次赴台,去年“520”也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派来台湾庆祝蔡英文就职典礼5人小组成员之一。他认为,蔡英文有些事情可做、但还没做。如果说,蔡英文不面对“一中”论述,未来更无意在“台独”问题上做出让北京放心的承诺,那么,说要求同存异、为两岸创造新局,注定成为空谈;说要发展经济,让民众荷包满满,没有两岸红利看来也是枉然。容安澜认为,只要蔡英文能在涉及“两岸根本性质”问题上表明态度,两岸或能柳岸花明也说不定。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也引起了台商的广泛热议。台商王先生家住台南,上世纪末来上海发展,现在主要经营快餐食品配送。在谈及自己在大陆发展的历程后,王先生深有体会地说,台商、台资企业的成长发展得益于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各级政府的精心服务,因此,我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

 

上海市台协闵行工委会的负责人列举大陆脱贫攻坚,严厉惩治腐败,铁腕治理环境等成绩和案例,盛赞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希望十九大选举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能够继续带领大陆人民改革开放,为实现两个100年,为实现中华民族腾飞做出努力。

 

台商二代黄先生说,大陆发展远远把台湾甩在后面,福建等许多省份的经济总量大大超过了台湾。上海的法治环境、创业环境、人才环境、服务环境都比台湾好,我们许多台湾年轻人愿意在上海打拼,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支持台商、台资企业转型发展,帮助解决融资困难等问题,为台商、台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创造条件。

 

已经连续8年列席上海闵行区政协会议的台商李先生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符合大陆的实际情况,民主协商,互相监督,肝胆相照,重大事情坚持协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共产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改革,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台湾看起来民主,但多年来朝野之间互相恶斗,民进党上台后谋权位、谋选票、谋私利,经济上端不出牛肉,大砍军公教年金,“一例一休”激起民怨,“前瞻计划”债留子孙,两岸关系僵持倒退,“四小龙”风光不在,大陆三四线城市都比台湾强,到现在为止,看不出台湾政治制度比大陆好。

 

外界对于十九大如何定调两岸关系极为关注。在国台办9月召开的两次新闻发布会上,都有记者追问十九大涉及台湾的问题。国台办新闻发言人两度强调,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一贯的,我们将继续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反对“台独”,维护我们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同时我们会积极推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造福两岸同胞。大陆愿在团结台湾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十九大相关政策,国台办新闻发言人称,让我们共同期待十九大的相关公报。

赞“一国两制” 盼祖国统一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八展区参观侧记

2017-10-10

赞“一国两制” 盼祖国统一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八展区参观侧记

图为导览员在向观众介绍展区内容

 

“哇,这就是港珠澳大桥吗,真的像一条巨龙,太壮观了!”“这张‘习马会’的照片我有印象,当时看到真的好激动呢,两岸领导人在1949年以后首次会面真的很有里程碑意义!”……

 

9月26日,“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展。在第八展区,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不少人利用国庆、中秋假期前来参观。大家在此感受近5年来港澳地区各项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表达对“一国两制”进一步完善发展、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期盼。

 

成就令人振奋

 

年过花甲的陈龙狮,一大早就来到这里参观。他说,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如今过了20年,他想透过展览看看香港有何变化。

 

与陈龙狮有类似想法的观众还有很多。大家都沿着参观路线,依次观看6个单元的内容,了解近五年来两岸关系及港澳地区的各项成就。

 

展区墙上,一幅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两岸与港澳活动的照片备受关注。照片旁摘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国两制”和两岸关系的有关论述,让不少观众驻足阅读并深思。

 

在与港澳相关的单元,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仪式、中央政府为澳门特区划定水域、加强对港澳的物资供应保障等照片,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依法施政的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协议、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启用等内容的展示让不少观众感受到内地与港澳之间交流的热络。

 

在两岸关系部分,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举办、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举行、“台商走电商”活动推进……一系列照片体现了5年来两岸关系方面取得的各项成就。而卡式台胞证的展出、大陆方面对被海盗劫持长达4年7个月的阿曼籍台湾渔船NAHAM3号船员成功解救的照片,更是引起观众对“两岸一家亲”的感慨。

 

形式丰富多样

 

除了图片和文字的展示,本次展览还有其他生动直观的形式。

 

展厅入口的左手边,一个造型逼真、做工精细的港珠澳大桥模型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等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建成以后,从香港开车到珠海、澳门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小时缩减为半个小时,粤港澳三地今后将紧密连接在一起。”讲解员的解说让观众们发出惊叹。同样让人感慨的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沙盘,城市接城市、道路连道路,珠三角未来的繁华景象让不少人表示欣喜和期待。

 

在展区的两岸关系部分,观众可以在大屏幕上点击选择自己的家乡省份,通过摄像头拍照并上传,为“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主题点赞,完成后,大屏幕的中国地图上会显示台湾与观众所在家乡两个闪光点的连接;创意手提袋、学习智能笔、无线充电器……这些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时研发制造的产品也都一并在展区摆放供大家观看。

 

此外,在其他展区,观众们可以头戴VR设备、脚踩平衡车,在央视记者卡通形象的引导下从空中、路面和海底隧道多角度“浸入式”参观港珠澳大桥,“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超级工程”的魅力。而今年“七一”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在京的香港学子和北京学子共同游览天安门的巨幅照片,也入选此次“砥砺奋进的五年”展览,并被悬挂在展览馆中的显眼位置,让照片中的香港学子在参观展览时兴奋不已。

 

观众纷纷点赞

 

“看过展览后,我深深感受到过去5年祖国对香港发展的大力扶持,充分体会到香港内地一家亲的同胞之情,同时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香港籍学子王柏荣在看过展览后表示,近年来,内地在互联网科技方面发展迅速,希望香港能跟上祖国发展的快车,跟内地一起实现更大的进步。

 

在电视上看到这个展览的消息后,77岁的袁庆周也赶来观展。认真看过展览后,这位老人说,“香港、澳门在‘一国’基础上,充分发挥‘两制’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2014年,我作为一名学生,曾经去台湾交流。我深切体会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待。”28岁的北京城建职工冯增文感慨道,“只有实现和平统一,台湾同胞才能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我期待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柴逸扉文/图)

展开全文

台生:认识很多大陆人后 觉得自己像井底之蛙

2017-10-09

台生:认识很多大陆人后 觉得自己像井底之蛙

台生张纬麒在北京大学(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台生:认识很多大陆人后 觉得自己像井底之蛙

陆生马牧歌在台东玩飞行伞(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下一代年轻人对两岸的理解与情感已经不同,没有骨肉分离的伤痕,在不同的交流经验中,产生了新的认识。2014年赴北京大学作交换生的台生张纬麒表示,报纸杂志以及身边一些亲友学长学姐声称,大陆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但当你认识很多大陆人时,会觉得自己像井底之蛙。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生张纬麒(25岁,2014年北京大学交换生)与陆生马牧歌(20岁,2015年台湾世新大学学位生)谈了各自到对岸上学的感受。

 

张纬麒表示,感觉大陆是个有大山大海的地方,但是报纸杂志以及身边一些亲友学长学姐声称,大陆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

 

马牧歌称,父母曾在厦门台资企业工作,而有机会认识台湾人,小时候喜欢看台湾的卡通、新闻,感觉台湾很亲近,就在身边。很多大陆人对台湾的印象都很好,觉得台湾人热情、善良,懂礼貌有纪律。但马牧歌坦言,到台湾后,落差挺大的,别人听说你是从大陆来的,会有不同的反应。

 

张纬麒指出,“我发现很多陆生对知识、成功、财富更积极、更有狼性,渴望获得好成绩,认真努力,关注的重点在能否成功。而台生只要多做了一小时,就想要加班费。”

 

张纬麒认为,两岸间有很多误解,不是开放久或不久的问题,而是台湾现在普遍格局不大。台湾年轻人应多到外面看看,“不是关起门来,就可以过一辈子的”。“当你认识很多大陆人时,会觉得自己像井底之蛙,外面世界一直在改变,所以要更认真、更拼一点,不断往前冲。”

 

马牧歌指出,台湾朋友对我们很好奇,但信息有很大落差,有人问我“大陆有没有珍珠奶茶?大陆有网络吗?”我非常惊讶,大家不都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吗?人跟人之间,要多接触、多交流、多走动。我希望台湾朋友多去大陆玩一玩,会对大陆有新的认识。

 

据早前报道,2011年,一位台湾教授在台湾电视谈话节目中抛出高论“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引起大陆网友广大讨论。“茶叶蛋”一词连续多日占据微博热搜词排行榜前列,相关搞笑图片和段子层出不穷,大陆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吃茶叶蛋的“炫富”照片,调侃茶叶蛋变成“奢侈品”和“炫富神器”。

 

对此,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幽燕表示,这样的误读如果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不足为奇,毕竟两岸隔绝数十年,彼此不了解,存在误读情有可原。但如今大陆的崛起全世界有目共睹,台湾距离这么近反而这么不了解,有点令人惊讶。“这说明大陆和台湾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综编/海外网 张申)

展开全文

调查显示:九成九台湾上班族叹薪资过低 16%逾十年未涨薪

2017-09-26

台湾1111人力银行25日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九受访台湾上班族认为岛内就业市场整体薪资过于低落,逾五成受访者三年多未获调薪,更有16%受访上班族“冻薪”超过十年。

 

根据该份“台湾上班族薪资成长调查”报告,受访者认为台湾整体薪资过低的主要原因分别为企业吝于加薪(74.6%)、起薪过低(53.1%)、大环境景气不佳(22.9%)等。

 

该调查显示,66.1%的受访上班族所任职的企业没有固定调薪制度,整体平均调薪频率为4.9年,其中在贸易流通及媒体出版业任职的上班族未获调薪的时间最久。

 

从调薪的幅度分析,33%的受访者坦言,现在的职业从任职至今从来未获调薪,而67%现职有过调薪的上班族称,上次调薪的幅度为5%。若加上现职未曾获调薪的受访上班族,整体就业市场平均调薪幅度约为3.4%。

 

受访上班族认为,近一年内未获调薪的原因主要为公司无定期考评/调薪制度、公司获利不佳及自己不受主管喜爱等。在评估进入职场的第一份薪水与现职相较涨薪多少时,有16.2%的受访者表示不增反减,14.7%表示持平,69.1%称有所上涨,其中41%透露通过跳槽为自己加薪。

 

1111人力银行副总经理李大华分析认为,台湾企业为因应产业快速变迁,在人事成本运用上相对保守,固定调薪制度被浮动的奖金与绩效考核制度取代,使得上班族不仅调薪频率低,且幅度微小。许多上班族不得不以离职或跳槽为手段,为自己争取加薪机会,间接造成企业员工流动率高居不下。

 

该调查自9月8日至21日通过网络问卷进行,有效样本数1094份。(新华社台北电 记者 潘丽君 何自力)

展开全文

国台办: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两岸关系才能和平稳定发展

2017-10-10

针对台湾当局领导人“双十”讲话中有关两岸关系的内容,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10日应询表示,我们注意到有关讲话重复了以往的一些说法。我们已多次就两岸关系表明立场和态度,台湾当局不论提出什么模式、主张,关键是要说清楚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性问题,确认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认知。

 

马晓光指出,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0年。30年来两岸交流成果来之不易,启示弥足珍贵。其中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两岸关系才能和平稳定发展,两岸交流合作才能顺利推进,两岸同胞福祉才能不断增进。(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 陈键兴)

展开全文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第一位

2017-10-13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timg (4)

 

在10月10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今年中国经济实现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没有任何问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全年可能还会有更好一点的结果。”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第一位

 

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

 

“过去几年,中国实现了7.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2%的通胀率、5%左右的调查失业率,较高增速、较多就业、较低物价搭配的运行格局难能可贵,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宁吉喆说。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32倍。

 

增长贡献稳居第一。2016年,我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8%,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增长伴随着结构优化。

 

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6%,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2013—2016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贡献率8.5个百分点。内需成为经济发展主要支撑力。

 

城乡协调发展呈现新面貌。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缩小0.16。

 

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为何能取得辉煌成就?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以创新为例,2016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量和授予专利权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69.0%和39.7%。2015年,反映“三新”的经济增加值相当于全国GDP的14.8%。

 

“在过去五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把握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化解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发展不仅当前有实力,今后还有后劲。”宁吉喆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去产能进展顺利。今年1—7月,钢铁去产能已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1.28亿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

 

去库存成效明显。今年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2%。

 

去杠杆步伐稳健。今年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

 

降成本效果显现。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下降0.12元。

 

补短板亮点突出。今年1—8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8.2%、24.3%和16.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2016年粮食产量为61625万吨,连续4年稳定在1.2万亿斤的新台阶上,生产布局向优势地区集中。

 

“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不仅改变了一些具体行业的供求状况,而且对整个经济供求平衡大有裨益。”宁吉喆说。

 

居民恩格尔系数30.1%,接近富足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改善成效卓著,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荷包更鼓。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201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3%。

 

消费更旺。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12年下降2.9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

 

精准脱贫成效显著。按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2016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5年提高到2015年的9.42年。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本报记者 陆娅楠)

展开全文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台独”一意孤行,统一必将加速

2017-10-09

编者按:今年是两岸开放探亲30周年。与30年前相比,如今的两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台湾,民进党二度执政后,蔡英文当局推行“柔性台独”,而成了反对党的“百年老店”国民党看起来有些虚弱无力。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坚决反对“台独”;国际上,一些国家先后与台“断交”。在两岸关系陷入低谷之际,民进党中生代实力派人物赖清德出任台“行政院长”,并公开其“台独”立场,进一步引发有关大陆“武统”台湾的讨论。该如何看待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环球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台办前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台独”一意孤行,统一必将加速

王在希

 

岛内年轻一代“天然独”?这是别有用心的刻意误导

 

环球时报:您认为和民进党第一次执政即陈水扁时期相比,现在的蔡英文当局在“台独”方面有哪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王在希:蔡英文和陈水扁都坚持“台独”立场,但他们搞“台独”的策略和手法有很大不同。陈水扁搞的是“激进台独”,他想在3年内完成“法理台独”,在2005年设定“台独时间表”,在2007年通过“修宪”或“公投”完成“台独”程序,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付诸实施。结果在大陆的坚决反对和采取一系列“遏独”措施后失败。

 

蔡英文吸取陈水扁的教训,推动“柔性台独”。她公开表示“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淡化“台独”色彩,不求一步到位,先慢慢地推动“去中国化”,例如进一步修改教科书,废除孙中山遗像,将“中华民国”改称“台湾”,强化闽南语的地位,用“切香肠”的方法,慢慢地推动“台独”。与陈水扁相比,蔡英文的手法更具有欺骗性,容易让人产生幻想,因此也更具有危险性。我给蔡英文的做法概括为16个字:“摆脱大陆,投靠美日,稳定现状,徐图独立”。

 

环球时报:蔡英文在着力培养所谓“天然独”。有人认为,无论大陆如何做,岛内鼓吹“台独”的还照样鼓吹,您怎么看?

 

王在希:蔡英文宣传台湾年轻一代是“天然独”,显然是政治炒作。现在台湾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缺乏大中国意识和中华民族情感,不追求统一,希望维持分裂现状,这里面有极其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及地缘上的原因。首先,两岸客观上分离时间太久,从1895年被“割让”给日本算起已经122年,其中1945年台湾光复到1949年国民党去台这4年,形式上统一实质上处于内战状态。长期的分离必然产生分离意识。第二是国民党长期反共宣传教育,让台湾年轻一代从小对大陆有着负面印象。第三,“台独”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对台湾青少年从小灌输“台独”教育,毒害至深。第四,台湾大部分学生受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影响,对大陆的社会制度存在很深成见和疑虑。在这种背景下,涉世未深的台湾年轻一代希望维持现状、不想统一是很自然的心态。

 

我认为,说台湾年轻一代“天然独”,是别有用心的刻意误导。我前不久到浙大给台湾学生讲课,通过交流,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对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表示由衷赞赏。关键是教育。我坚信,台湾年轻一代是完全可以做工作、可以争取的,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处境,真诚地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例如现在有的地方引导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创新创业,取得很好的效果。

 

环球时报:赖清德的上台,会让未来几年两岸关系更恶化吗?

 

王在希:赖清德是一个有着强烈企图心和鲜明“独派”色彩的民进党中生代实力派人物,他一直想取蔡英文而代之,因此表现出比蔡英文更为强烈的“台独”立场,以争取民进党内“激进台独”势力的支持。他这次出任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是民进党内“独派”大佬向蔡英文施压的结果,也是为将来谋求台湾地区领导人宝座热身。

 

赖利用去“立法院”备询的机会,公然宣称自己是“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工作者,务实的‘台独’主义者”。他不仅在“台独”问题上与蔡英文互别苗头,在两岸关系上也提出有别于蔡英文的论述,从他前不久提出“亲中爱台”就可看出他的心态。从赖近期的表现看,未来两岸关系恐怕很难“维持现状”,本来就陷入低谷的两岸关系有可能进一步趋向恶化。

 

“百年老店”国民党太弱?出路在于找回“党魂”

 

环球时报:现在有人提出可以用其他词汇取代“九二共识”,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王在希:“九二共识”是25年前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为实现两岸事务性谈判而达成的一项共识,即两岸均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一个中国的含义暂不讨论。“九二共识”在过去国民党执政时期,对推动两岸事务性协商谈判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一共识当时未能用声明或公告形式见诸媒体,而是由双方各自开记者会口头说明,所以导致后来双方各说各话,国民党把本来的“各表一中”说成“一中各表”。但“九二共识”已经是一个专用名词,承认“九二共识”就意味着承认“两岸一中”,所以现在不可能用另外一个名词例如“九二精神”“九二认知”等来取代。主张用别的名词替代,完全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别有用心,说白了是不想承认一个中国。

 

环球时报:国民党被认为是台湾历史上最弱反对党。您对国民党最近的变化怎么看?

 

王在希:那倒也不是。民进党以前作为反对党,也有实力不如现在国民党的时候,关键是如何看国民党的现在和未来。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新任党主席吴敦义能否带领国民党走出困境?能否重返执政?从目前情形看,前景不容乐观。

 

国民党作为一个有123年历史的“百年老店”,现在还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有各种人才资源,有47万党员,还不会一下子泡沫化。它作为台湾政坛上一股重要政治势力和反独力量,会继续存在。现在国民党主要面临三个难题:一是党内迄今未能实现团结整合,依然是一盘散沙;二是党内高层在“坚持一中、谋求统一”这个关键问题上,始终未能凝聚共识,明确目标,找回党魂;三是领导层整体上严重老化,接班人出现断层,如何吸纳年轻人,争取年轻选民的认同和支持,成为一个难题。

 

这三个难题中,第二个是关键。吴敦义出任党主席后,沿袭马英九的“不统不独”路线,在国民党政纲中取消洪秀柱提出的“和平协议”条款,已经引发基层党员的质疑。国民党的真正危机不是两次选举惨败,而是没有找回党魂,没有改变僵化保守的价值取向。国民党如能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政治主张,走一条完全不同于民进党的两岸路线,东山再起也不是一点希望没有。

 

台商会弃大陆赴东南亚?蔡英文打“新南向”牌注定行不通

 

环球时报:蔡英文上台后,在“国际空间”方面受到很多遏制,这对台当局最大的打击是什么?

 

王在希:在国际社会,一个中国原则被普遍接受,和中国正式建交的174个国家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即使与台湾保持“邦交”的20个国家,也只是选择哪一方代表中国,而不是承认“两个中国”。

 

台湾想要改善国际空间,首先要改善两岸关系。蔡英文去年上台后,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基础不复存在,而且他们还一直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在国际上配合美日给中国制造麻烦。这种情形下,我们对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理所当然首先要维护一中原则,但我们对普通台湾同胞的活动空间不会压缩,反而会提供便利。至于这一年有些国家先后与台“断交”,这是它们自己的选择,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真正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北京,也说明民进党当局倒行逆施,只会在国际社会进一步自陷孤立。

 

环球时报:蔡英文当局的“新南向”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台湾在经济方面还有哪些牌可以打?

 

王在希:李登辉上台时,就提出过“南向政策”,最后以失败告终。后来李登辉承认,“台湾经济发展必须以大陆为腹地”。蔡英文上台后提出“新南向政策”,同样不会成功,因为两岸经济有很强互补性,加上语言相通,距离很近,大陆各地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台商到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条件。因此我相信绝大多数台商会继续留在大陆发展,蔡英文想让他们从大陆撤资,到东南亚去,肯定行不通。

 

2020大陆“武统”台湾?“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

 

环球时报:大陆航母经过台湾海峡,解放军战机绕飞台湾,这些在过去都不常见。大陆这些行动意义何在?

 

王在希:这些是解放军海空军的日常军事训练。它的意义,一是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我们只是在自己的领土周边航行。二是说明解放军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远航作战能力。第三,我个人理解,它显示了中国政府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对“台独”分裂势力是一种警示和震慑。我们对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我们会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和耐心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只要“台独”分裂势力不触碰《反分裂国家法》的三条底线,我们不会放弃和平统一的努力。

 

环球时报:一年多来,两岸讨论“武统”的声音很多、很大。为什么?

 

王在希:近年来大陆“武统”的声音确实在增大。我认为,这是大陆同胞对民进党重新上台后不断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忧虑。例如赖清德作为台湾地区的二号人物,竟敢在正式场合公然叫嚣自己是搞“台独”的政治人物,怎能不让大陆同胞担忧?但我认为多数大陆同胞会理性、冷静地看待,中国发展强大了,统一是迟早的事,可以从容地后发制人。台海最终是和是战,关键看台湾当局。

 

环球时报:2020年被认为是大陆“武统”的时间。您怎么看?

 

王在希: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看岛内局势演变,也要考虑大陆自身的因素。我们对解决台湾问题既要有一点紧迫感,也要有一定耐心。“台独”分裂势力是否会加速“台独”进程,什么时候会触碰底线、红线,不好预测,所以要事先确定一个具体时间表,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台当局如果加快“台独”步伐,反而会加速两岸统一。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说过,“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虽然和平不一定能实现统一,但统一了两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近代中国内战不断,就是因为没有统一,共产党统一大陆后68年始终保持和平,就是证明。

 

环球时报:您能否预测一下未来3年的两岸关系?

 

王在希:两岸关系有一个和平发展的局面,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岛内局势的改变而改变。未来几年两岸关系会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要看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他们如果肆无忌惮地进一步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甚至越走越远,两岸关系肯定会趋向紧张。但总体上我仍认为,尽管麻烦可能会增多,大局基本可控。【环球时报记者  谢戎彬  吴薇】

展开全文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实现6.5%左右预期目标 没问题

2017-10-13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实现6.5%左右预期目标 没问题

展开全文

自信亲和 和平包容——中国软实力的国际感召

2017-10-13

倡导国际关系的合作共赢、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赢得日益广泛认同。

 

学汉语、过春节、读中国传统哲学……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日益赢得更多海外民众喜爱。

 

开放自信、平等相待、交流互鉴……中国对外交往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随着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不断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力也在提升。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软实力日益展现出自信亲和、兼济天下的风采。

 

中国理念利于世界

 

2017年1月18日,在古朴庄重的日内瓦万国宫大会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牵动世人目光。

 

“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而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赞同习近平主席描绘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面对不断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迫在眉睫。中国理念为解决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建设性方案。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新发展观,为全球发展指明新的方向;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提供新的路径;“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理念纳入联合国大会决议,为更加完善的全球治理开出良方。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评价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中国文化自信亲和

 

近年来,纽约帝国大厦、伦敦眼、悉尼歌剧院等世界知名地标建筑穿起“春节装”,多国发行生肖邮票成为每年例行的春节“节目”……中国春节已走进海外主流社会,成为许多国家各族裔民众同庆的节日。

 

“春节注重亲情友情的巩固和传递,崇尚包容,强调和睦。”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美方院长廖申展说。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也越发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正以自信、开放、坚实的步伐走向世界。

 

中医、太极拳、《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粉丝”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兴趣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将其融入生活,深入心灵。

 

75岁的意大利老人吉诺尔菲以打坐、练功开始一天的生活。学习中国功夫近30年的他将《道德经》随身携带。“这是中国功夫的‘魂’,”他说,“老师教导我做人要宽厚、包容,与人为善。”

 

古风犹在,新韵又起。体现新时期中国社会风采的文艺作品,也日益赢得海外民众青睐。

 

莫言的《生死疲劳》、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铁凝的《棉花垛》、毕飞宇的《推拿》在俄罗斯颇受欢迎。《山河故人》《琅琊榜》《欢乐颂》《虎妈猫爸》等一大批类型题材各异的中国影视剧走出国门,形成一股影视“华流”。

 

“对于非洲人来说,中国很遥远,通过中国影视剧,我们感觉到中国人就在身边,和我们一样,有生活的烦恼,也有共同的梦想和追求。我们欢迎这样的故事。”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台长姆沙纳说。

 

越南社科院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陈氏水说,在越南,中国的文化产品种类丰富,特别是影视剧有着大量观众,“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力稳步增强”。

 

中国智慧和平包容

 

以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尊”为原型,由景泰蓝工艺制成,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配以龙凤等传统吉祥装饰。2016年2月25日,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赠送联合国的“和平尊”正式安放在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艺术品委员会主席、副秘书长高须幸雄说,希望人们在欣赏这件精美艺术品时,要思考“和平尊”传递的和平信息,从人类追求和平的梦想中得到启迪。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国在对外交往和处理国际关系中,体现出如水一样的融通灵动,提倡和平、秉持包容,创造和谐共生的局面。

 

在国际合作中,中国重视包容发展,真诚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赢得的国际支持和参与超出预期,成为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的公共产品。

 

中国奔走斡旋,推动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叙利亚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中国建设性作用赢得各方普遍赞赏。

 

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看来,中国领导人强调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是一个相当明智的战略。“中国的内外软实力都在增强,这种令人赞赏的正能量的政治局面,我称之为(与零和思维迥然有别的)‘正和政治’。”

展开全文

郑永年:中国发展模式与世界具有相关性

2017-10-13

海峡飞虹(驻新加坡记者孙牧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日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在采访中谈到了他对中国发展成就等问题的看法。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郑永年教授赞同这种说法,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详细的发展计划,并及时应对了经济下行等关键问题。他说,“最近几年,大家都在说所谓从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经济下行,从两位数到6.5%、6.7%。但是大家忘记了,中国经济下行是必然的,因为不可能一直维持那么高的增长。但是中国最伟大的,最近几年做的最好的,就是平稳下行。”

 

郑教授认为经济最忌讳的是大起大落,国际上一些人炒作中国经济硬着陆,但是中国的执政党是采取了行动,让经济以平稳的方式继续健康发展。

 

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了使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是否也能够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帮助呢?郑永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想今天很少有人会认为中国不能贡献什么。因为现在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国。中国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给世界做贡献。”

 

郑永年认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否能够解决人类问题的根本,是中国的经验能否在其他国家复制。他说,中国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地被其他国家复制,也不是为了取代西方模式,但是中国的发展经验确实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发展中国的模式不是为了取代西方模式。中国提供的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另一个方案,所以我们叫中国方案。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有很好的发展经验,这是值得其他国家参考的。中国不会推行自己的模式,而是其他国家根据需要去参考中国的经验。”

 

因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西方社会总是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中国模式,但是经验是不是值得推广,会不会被借鉴与意识形态无关,更多的是是否具有相关性。郑永年说:“中国模式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做自己的。中国的模式完全是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这样的背景下做出来的。所以中国模式本身已经消化吸收了其他国家很多好的经验。中国模式不是纯中国的,因为中国本身就是开放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是非常具有相关性的。目前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依赖性越来越强,发展经验越来越借鉴。所以中国的模式是在开放状态下,以我为主形成发展起来的。这表明中国模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相关性。”

 

郑永年认为,其他国家学习中国经验,也要以以我为主的态度,包容接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发展经验,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模式。而让这样的发展态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是中国智慧为解决人类问题做出的最大贡献。

展开全文

赞“一国两制” 盼祖国统一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八展区参观侧记

2017-10-10

赞“一国两制” 盼祖国统一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八展区参观侧记

图为导览员在向观众介绍展区内容

 

“哇,这就是港珠澳大桥吗,真的像一条巨龙,太壮观了!”“这张‘习马会’的照片我有印象,当时看到真的好激动呢,两岸领导人在1949年以后首次会面真的很有里程碑意义!”……

 

9月26日,“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展。在第八展区,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不少人利用国庆、中秋假期前来参观。大家在此感受近5年来港澳地区各项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表达对“一国两制”进一步完善发展、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期盼。

 

成就令人振奋

 

年过花甲的陈龙狮,一大早就来到这里参观。他说,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如今过了20年,他想透过展览看看香港有何变化。

 

与陈龙狮有类似想法的观众还有很多。大家都沿着参观路线,依次观看6个单元的内容,了解近五年来两岸关系及港澳地区的各项成就。

 

展区墙上,一幅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两岸与港澳活动的照片备受关注。照片旁摘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国两制”和两岸关系的有关论述,让不少观众驻足阅读并深思。

 

在与港澳相关的单元,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仪式、中央政府为澳门特区划定水域、加强对港澳的物资供应保障等照片,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依法施政的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协议、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启用等内容的展示让不少观众感受到内地与港澳之间交流的热络。

 

在两岸关系部分,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举办、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举行、“台商走电商”活动推进……一系列照片体现了5年来两岸关系方面取得的各项成就。而卡式台胞证的展出、大陆方面对被海盗劫持长达4年7个月的阿曼籍台湾渔船NAHAM3号船员成功解救的照片,更是引起观众对“两岸一家亲”的感慨。

 

形式丰富多样

 

除了图片和文字的展示,本次展览还有其他生动直观的形式。

 

展厅入口的左手边,一个造型逼真、做工精细的港珠澳大桥模型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等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建成以后,从香港开车到珠海、澳门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小时缩减为半个小时,粤港澳三地今后将紧密连接在一起。”讲解员的解说让观众们发出惊叹。同样让人感慨的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沙盘,城市接城市、道路连道路,珠三角未来的繁华景象让不少人表示欣喜和期待。

 

在展区的两岸关系部分,观众可以在大屏幕上点击选择自己的家乡省份,通过摄像头拍照并上传,为“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主题点赞,完成后,大屏幕的中国地图上会显示台湾与观众所在家乡两个闪光点的连接;创意手提袋、学习智能笔、无线充电器……这些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时研发制造的产品也都一并在展区摆放供大家观看。

 

此外,在其他展区,观众们可以头戴VR设备、脚踩平衡车,在央视记者卡通形象的引导下从空中、路面和海底隧道多角度“浸入式”参观港珠澳大桥,“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超级工程”的魅力。而今年“七一”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在京的香港学子和北京学子共同游览天安门的巨幅照片,也入选此次“砥砺奋进的五年”展览,并被悬挂在展览馆中的显眼位置,让照片中的香港学子在参观展览时兴奋不已。

 

观众纷纷点赞

 

“看过展览后,我深深感受到过去5年祖国对香港发展的大力扶持,充分体会到香港内地一家亲的同胞之情,同时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香港籍学子王柏荣在看过展览后表示,近年来,内地在互联网科技方面发展迅速,希望香港能跟上祖国发展的快车,跟内地一起实现更大的进步。

 

在电视上看到这个展览的消息后,77岁的袁庆周也赶来观展。认真看过展览后,这位老人说,“香港、澳门在‘一国’基础上,充分发挥‘两制’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2014年,我作为一名学生,曾经去台湾交流。我深切体会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待。”28岁的北京城建职工冯增文感慨道,“只有实现和平统一,台湾同胞才能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我期待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柴逸扉文/图)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