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手艺人的“小年”记忆

年画手艺人的“小年”记忆

2016年河北省迎新春民间美术作品展上,孩子被色彩鲜艳的武强年画吸引。翟羽佳摄

 

年画手艺人的“小年”记忆

2016年河北省迎新春民间美术作品展上,一位母亲带孩子开心地玩“第什里风筝”。翟羽佳摄

 

中新网石家庄2月1日电(高红超)2月1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中国北方传统节日“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在徐晓毅的记忆中,奶奶总会在这一天将糖汁抹到年画上的灶王爷嘴上,然后揭下来,在灶膛点燃,并在口中念念有词,为家人祈求平安如意。

 

尽管只有35岁,徐晓毅已是制作年画的老手艺人,灶王爷正是其制作的年画中常出现的民间俗神之一。当日,在由中国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员会、河北省文化厅主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觉艺术馆承办的“我的中国梦——2016年河北省迎新春民间美术作品展”活动上,徐晓毅将制作年画的画版搬到了正觉艺术馆,现场向人们展示年画制作技艺。

 

年画手艺人的“小年”记忆

图为被誉为“织中之圣”的定州缂丝。翟羽佳摄

 

年画手艺人的“小年”记忆

在唐山皮影表演区,几名孩童与“皮影”互动。翟羽佳摄

 

“六子争头”、狮子滚绣球、麻姑献寿、戳锤门神……很快,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年画便吸引了很多人围拢过来。

 

当看到小孙子站在一幅小猴子的年画前流连忘返时,64岁的周兰柱老人毫不犹豫地掏出钱给孙子买了一幅。他说:“小时候,小年一过,家里就开始张贴各种各样的年画,特别喜庆,现在的小孩儿哪见过啊。”

 

“年画是农耕社会产生的民间艺术。”徐晓毅的师傅马习钦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马习钦说,新春佳节张贴年画曾是一件重要活动,“以前人们住的是土坯房,由于在屋子里做饭总会把屋子熏得黑黑的,所以过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会对房子进行大扫除,贴上喜欢的年画。”

 

57岁的马习钦出生在河北省武强县,那里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中国年画五大生产基地。因自幼对木版年画产生兴趣,马习钦15岁就在当地年画工厂当学徒,如今从事年画创作与制作已40余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在变化,审美观也在变化,年画的市场需求量已非常小。徐晓毅说,自从奶奶去世后,家里不再进行“祭灶王”的活动,因为收入不高,像他一样喜欢年画、乐于学习制作年画的年轻人也少了,年画的传承面临着危机。

 

年画手艺人的“小年”记忆

图为孩童被可爱的“面塑”人物吸引。翟羽佳摄

 

年画手艺人的“小年”记忆

图为传统的“泥塑艺术”吸引孩童驻足观看。翟羽佳摄

 

经历了年画的繁荣,亦经历了年画的没落,马习钦选择淡然看待,“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传统民俗习惯逐渐被淡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为了年画技艺的传承,马习钦还是积极地提出建议:“年轻人可以将其作为副业,来延续这种记忆。”

 

徐晓毅则积极地探索武强年画的新的生存方式。他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文化开始感兴趣了,传统手工作品又回归到生活当中,以精致的室内装饰品和纪念品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眼前。

 

奥运会、世博会等“与时俱进”的题材开始出现在徐晓毅等艺人的年画作品当中。徐晓毅认为,“从元末明初到现在,武强年画没有断代过,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传承这门老手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