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运动大王”彭湃

毛泽东是众所周知的农民运动大王,被称为“湖南农王”,其时还有一位可与毛泽东并驾齐驱的农民运动大王,那就是“广东农王”彭湃,有趣的是,毛泽东也曾不止一次高度赞扬彭湃为“农民运动的大王”。彭湃的一生虽短,然而其精彩壮丽的程度却堪称传奇。

 

彭湃

彭湃

 

生于优渥之家

 

彭湃于1896年10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一个工商业主兼地主家庭。他自述家况是:“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我的家庭男女老幼不上三十口,平均一人就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

 

1901年(6岁)彭湃进海城七圣宫读私塾。1903年(8岁)进林祖祠小学读书。1906年(11岁)父与嫡母相继去世。1909年(14岁)进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13年(18岁)进县立海丰中学读书。1918年(22岁)春,离开海丰到广州广府中学上学。夏,东渡日本至东京,入成城高等预科学校学习日语和补习课程。1919年参加早稻田大学激进青年组织——建设者同盟。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社会主义学说。1920年和留日学生组织赤心社,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时的彭湃

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时的彭湃

 

从教育界转向农村

 

1921年5月,彭湃从日本回国,7月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和劳动者同情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0月接任海丰县劝学所长(后改为教育局长)。按照他最初的想法,改造中国社会须“从教育入手”,为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在知识分子中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并领导知识分子揭露教育界的黑暗。

 

然而,经过短暂的实践以后,他发现,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在亿万受尽压迫的农民之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能量。慢慢的,他的想法发生转变,认识到发动工农的重要,决定把自己的活动重心从教育界转到农村中去。

 

“彭家四少爷发疯了”

 

彭湃自 1922 年 6 月开始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起初,他穿着一身讲究的衣服,乡下人以为他来收租讨账,见了后急忙鞠躬哈腰,诺诺连声而退。随后, 他换上农家粗布衣服,戴着斗笠,赤着脚板。没想到出门后人们反而吓得四处逃避,还说:“彭家四少爷发疯了!” 当地豪绅也纷纷登门“探病”,并叹息说:“彭家老四是读过大书,喝过洋水的富家子弟,放着官不做,整日里去与满脚牛屎泥巴的田仔称兄道弟,竟弄成这般模样!”

 

信念坚定的彭湃没有丝毫动摇,为怕他"败家",家中兄弟分产自立,彭湃却把自己在分家后获得的田契全部当众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的他,最终却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因为彭湃的坚持、诚恳以及放弃私利的举动,日子一长,人们觉得他是真心实意和他们交朋友,并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奋斗,也就逐渐解除了戒备之心,和彭湃做起了朋友。这样一来,农民运动也就比较顺利地开展了起来。

 

全力组织农会

 

彭湃采取农会的组织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斗争。1922 年 7 月 29日,彭湃邀集志同道合的进步农民张妈安、林沛、林焕、李老四和李思贤5人,正式成立“六人农会”,这是形成农会组织的第一步。1922年10月25日,赤山约农会成立,会员有 500 余人。随着形势的发展,海丰县总农会于 1923 年元旦正式成立。

 

从事农运时期的彭湃

从事农运时期的彭湃

 

海丰总农会成立后,对农民提出了“减租、取消‘三下盖 ’、取消‘伙头鸡’、‘伙头鸭’、取消‘伙头钱米’、不给陋规与警察”的口号,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地主阶级及其工具——警察。1923年5月,农会领导农民反对地主串通法院扣押农民的斗争取得胜利;同年7月,针对海丰农村发生严重风灾水祸、农产品基本失收的状况,领导农民开展“减租运动”,提出“至多三成交租,如无租可还者只可免交”,这些斗争,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迫使其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

 

除此之外,彭湃还逐渐认识到,农民运动的最高目标是夺取政权,农民运动不能仅停留在经济斗争上,还必须进行政治斗争。海丰总农会成立后不久,在2月20日他撰写的《海丰总农会成立宣言》中,公开声明总农会的成立,就是为了“集合全县农民,组织农会,协力团结,反抗社会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争回我们生存的权利。”因此他主张:“海丰农会所采取的政策:一、对付田主;二、对付官厅。即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并进,使农民有经济斗争的训练及夺取政权的准备。”

 

著书陈说农运

 

1926年初彭湃写成了《海丰农民运动》一书,这是中共党史上第一部关于农民运动的专著。此书对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农运开展的过程和斗争经验策略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总结,周恩来亲自为该书封面题写了书名,成为“指导农民运动最好的教科书之一”。在书中,彭湃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深刻分析了农民所受的苦难和他们所蕴藏的革命性。1927年初,主管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的瞿秋白,在为毛泽东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的序言中,认为“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对彭湃这一著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彭湃著作《海丰农民运动》

彭湃著作《海丰农民运动》

 

1926年9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彭湃领导海丰农民运动的成绩,他说:“陈炯明的故乡,历来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猬集的海丰县,自从有了五万户二十五万人之县农民协会,便比广东任何县都要清明——县知事不敢为恶,征收官吏不敢额外括钱,全县没有土匪,土豪劣绅鱼肉人民的事几乎绝迹。”他还指出:“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式,没有第二种形式。全中国各地都必须办到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革命的胜利,不然任便怎么样都算不得。全中国各地必须都办到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确实起了动摇,不然也算不得。”

 

创建苏维埃政权

 

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最高目标,彭湃较早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大农村实行土地革命,采取工农联合、武装夺取政权。大革命失败后,他积极把这一主张付诸实践,1927年8月1日他参加南昌起义,9月24日同南昌起义军进入潮汕,在汕头成立了东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10月30日,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海陆丰农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随后,彭湃受派从香港回到海陆丰,负责筹建工农兵苏维埃。11月13日和18日,陆丰和海丰先后召开工农代表大会,宣告海陆丰工农兵苏维埃建立,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和革命根据地被创建了起来。

 

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巩固新生政权的工作。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土地革命,通过了“没收土地案”,提出了四条分配土地的标准,颁布了“关于没收土地”的命令,收缴地主的田契、租簿,并集中加以焚烧。据统计,截至1928年1月14日,海丰全县焚烧田契约47万张,租簿约5.8万多本。各区苏维埃政府都设立了土地科,指导农民分配土地。截至1928年2月底,据中共海丰、陆丰两县县委报告,海丰大部分土地已经分配完毕,陆丰没收、分配的土地也占全县土地总数的40%。

 

为此,党中央对彭湃领导的海陆丰苏维埃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中国革命之中,这是第一次由几万几十万农民自己动手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而且在土地革命的性质上,也是空前的深入”。“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苏维埃政府和彭湃的领导下实现了。实际上,这为新民主义革命道路提供了最初的经验借鉴,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被捕英勇就义

 

由于国民党优势兵力围攻,1928年2、3月间,陆丰、海丰相继失陷,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随后,彭湃率工农红军在大南山区坚持斗争。1928年11月彭湃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

 

1929年8月24日彭湃和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张际春等人正在上海沪西区新闸路经远里白鑫家召开中央军委会议。由于白鑫的出卖,当开会至下午4时,捕房巡捕和警察局的中国包探开着钢甲车而来,将会场团团围住,经过核对名单后,把彭湃等5名参加会议的人全部逮捕,关在上海公安局小北门水仙庙侦缉处的拘留所内。彭湃在狱中受尽了各种严刑拷打,几次死去活来,脚骨也被打伤,但他始终坚贞不屈。

 

由于未能营救成功,8月30日这位中国著名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领导人在上海龙华被杀害,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33岁的宝贵生命。彭湃等人在知道敌人要下毒手时,给妻子许冰写了一封诀别信:“冰妹,从此永别,妹努力前进,兄谢你的爱!万望保重,余言不尽!你的湃。”临刑前彭湃笑着对同遭其难的杨殷说:“反动派常把我比做天蛇,蛇者龙也,如今我这条龙要归天了,今后在天上翻云覆雨,滋润人间,这也不错。”杨殷豪迈地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何况我们,共产主义之道播遍了粤海三江。”

 

1986年按原貌重建的彭湃故居

1986年按原貌重建的彭湃故居

 

“彭湃是广东几千万农民的领袖。他曾领导海陆丰几万农民,开始中国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革命斗争,他曾指导着全广东几千万农民不断地反抗一切地主阶级残酷的榨压;他曾亲身领导东江海陆丰广大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创立苏维埃政权。他并参加南昌暴动。他早已深入全国广大劳苦群众的心中,成为广大群众最爱护的领袖。谁不知广东有彭湃;谁不知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 一切反革命派污蔑他是杀人放火的凶犯,但广大工农劳苦群众,尤其是几万万农民群众却深深知道他是他们最好的领袖,是土地革命的忠实领导者!”这段刊登在 1929 年 9 月第四十三期《红旗》上的话,是当时党中央领导人之一,也是彭湃的亲密战友周恩来撰写的,对彭湃光辉而战斗的一生给予了最好总结,也是对彭湃伟大人格的最好评价。

 

参考资料:

祝彦、江静:《农民的伟大导师和朋友彭湃》,《党史纵览》,2007年4期。

祝彦:《彭湃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与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11月,第24卷第6期。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