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亲题“教子有方”背后的故事

在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的大路旁,矗立着一座长3米、高1.4米的石碑,其上镌刻“教子有方”四个大字,在朝阳下光芒闪烁,份外显眼。在石碑的左下方,题字者的醒目名字,更令人对这块石碑心生敬意与好奇。敬意是因为题字者正是孙文,人们不禁好奇,到底是谁人有此能力,得到孙中山的题字?

 

孙中山先生亲书“挽辞”赠予追随者

 

其实,石碑上“教子有方”四个大字,是孙中山于1917年写的挽辞,赠予黄埔军校教官陆福廷刚去世的父亲陆荫培的。陆福廷是孙中山早期的追随者之一,创建黄埔军校有功,颇受孙中山的赏识。

 

“教子有方”牌匾

“教子有方”牌匾

 

陆福廷出生于1889(光绪十一年)的安徽双沟镇一个书香门弟。其父杨荫培是前清同治年间的恩贡,于乡里之间设馆授学,故陆福廷自幼便随父亲学习。他聪敏好学,志向远大,同时又以“孝顺父母”闻乡里名。他曾先后受业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陆福廷1924年任黄埔军校第一期教官时的留影。

陆福廷1924年任黄埔军校第一期教官时的留影。

 

毕业后历任安徽陆军教习、北京陆军炮兵团团长等职。然而,他有感北洋军阀腐败,惟有孙中山才是真心为国,故于1916年毅然抛下高官厚禄,南下广东追随孙中山。就在翌年,其父陆荫培病逝,为回乡奔丧,他不得不暂时离粤返皖,临行前孙中山亲书“教子有方”四字,一来表示对其父的追悼,二来也是对陆福廷的褒扬。

 

在往后的日子,陆福廷又历任黄埔军校筹委会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交通处长、全国铁路运输总司令等,在北伐及抗日战争中,对战时补给和后方勤务有重要贡献,种种佳绩,足见孙中山并没有看错人,陆荫培也确实是“教子有方”。

 

题字背后:“孝”的强调和反思

 

除陆福廷以外,孙中山在其他追随者如蒋介石、朱卓文、傅亦僧等的双亲去世时,也曾题赠“教子有方”作为挽辞。其目的除了是感念追随者的多年效劳,以题字彰显其荣耀,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有关举动,重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价值和意义。

 

孝是中国伦理道德观的主要元素,所谓“百行以孝为先”,它既能维护家庭,宗族的稳固和延续,也有助于文化的新旧更替,薪火相传。然而,踏入1910年代,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渐渐把传统文化当作国家积弱的替罪羊,“孝”的观念也因此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如吴虞的《说孝》和施存统的《非孝》等文章,都对“孝”的观念大加挞伐,将其视为压抑个人发展的元凶,完全否定其合理性。这两篇文章均发表在《新青年》上,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导致大众对“孝”的偏见愈来愈深。

 

对于有关现象,孙中山颇不以为然的。尽管他认同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但他同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精华,是铸造中华民族独特精神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必也不能完全抛弃。“孝”便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他对“孝”特别推崇:“《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诚然,孙中山并没有因袭古人之说。他重新赋予“孝”新的内容和意义,使之与其民族思想融合起来。首先,他认为中国的国家结构是从家庭出发,最后才扩展为国家的。因此,家庭是中国社会里最基本的单位,而维系家庭稳定的核心价值,便是“孝”;其次,他将忠与孝并举,合称“忠孝”,指出在新时代,“忠”已从古代表示对帝王的效忠,转变为今天对国家与国民的忠诚,如果中国人能够把“忠孝”发扬光大,那么国家则自然可以强盛:“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

 

可惜的是,后来的蒋介石、戴季陶等政治家,把提倡“忠孝”之道,当成是培养忠臣、孝子的统治手段,完全抹杀掉孙中山赋予“孝”的新时代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陈钧:《论孙中山的人伦理观》,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001年。
2.宋庆阳:《民国中将陆福廷》,《江南社科》,2012年。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