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静物的生命

苏恒绘静物

 

水果、陶罐、金属器皿、玻璃酒瓶……几种不同种类的物品配上各种衬布,放在写生台上,任其自然滚动后就可以“入画”了——在美术系刚学画的时候,是从静物素描开始的。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以训练绘画者对质感、量感、空间感的描绘能力。

 

对静物的描绘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把金灿灿的玉米和暗紫油亮的茄子画出来还远远不够,在不到两尺见方的画面中要用色彩表现出平远的空间,画出作者与静物间的距离感,物品造型要准确,光彩柔和、立体感强。因此,静物素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

 

欧洲自十六世纪静物画从宗教和肖像的背景点缀上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画种,此后十七世纪勃鲁盖尔的花卉静物,十八世纪法国画家夏尔丹的静物,都沉穆凝重、富有生命感。到十九世纪出现了后印象派塞尚的《苹果》、凡·高的《向日葵》,那是画家用生命撞击出的精神最强音,用不同黄色对比、肯定有力的笔触描绘出生命的倔强与悲怆。

 

从艺术风格上说我喜欢印象派的明快轻松,同样是红色,根据物体的形态在有的地方让红色应该变得冷静、柔和、而其他地方则应该让红色有动感——因为空间同时也在变动。把握各种色彩的对比,拓宽色彩变化的差异,才能创作出好的静物作品。我陶醉于“绘画的欢乐”之中,什么传统、束缚、涌现、醒悟,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去画,不作他想。

 

中国绘画有自己的写意传统,不拘泥于形貌准确,讲究体现作者本人和描摹对象的精神沟通,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尤其是传统花鸟画,绘画线条如书法运笔,蕴涵独立的审美价值。宋人小品《出水芙蓉》,似冰清含羞的少女;清代八大山人和虚谷的花卉花鸟也都是书写生命、抒写画家自己的心灵。我的创作借鉴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长处,精心经营静物的位置,虚实结合,远近呼应,轻重互映。似曾相识,却又陌生,力求画中有一股清爽幽静之气。

 

最近收到故乡送来的石榴和草莓,那是从我家院里石榴树上采下的,看着晶莹透亮、粒粒都是绚烂夺目的石榴籽,色泽光艳鲜嫩欲滴的草莓,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可爱,喜从心来,吃掉有些不舍。这勾起了我的画意,有了创作灵感,想把它们画下来留个念想,于是完成了《火红闺蜜》《记忆草莓》的创作。冬天过去,我书房中摆设的一瓶菊花已近枯萎,亦落满尘埃,早无当年的娇娆,坦然而自尊地面对着自己老去的岁月——于是我绘就了《心仍年轻》这幅画。画的过程引起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带给我很大的快乐。

 

从观摩西方静物画和中国传统花鸟画的作品里,从欣赏东、西方绘画由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回到客体的往返中,我体验到一种共鸣——万物都有生灵。画家只有和生灵产生交流共鸣,才会创作出有生命的作品。

 

静物无言,生命万千。苏恒/文